臨淄抵達郢都,有千里之遙。
楚國無主,政局多變。楚太子一日不歸郢都繼位,楚國就多了一分危險。楚太子歸國途中,也主動向屈原請教治國、為政之道。屈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君臣二人,相處甚歡。
楚太子與屈原對談,他相信屈原是忠義、有大才之臣。楚國有屈原,是楚國之幸。
屈原大才,年少時便顯露諸侯。屈原擔任楚國三閭大夫、官居左司徒。屈原曾主持新政,訓練新軍,還楚國美政。
那時的楚國,文有昭陽、屈原、陳軫等人,武有屈匄、景翠、昭雎、唐昧等人。楚國國力之強,遠勝諸侯。中原諸侯攻秦,方才以楚國為核心,推舉楚王為合縱長。
正因為屈原等人忠心為國,楚國才會更加強大。楚王也知屈原之才,為何棄只不用?楚太子也想不明白。
屈原見太子學識和見解,非常人可比。太子繼位,定能重拾楚國昔日的榮光。屈原心道:“楚國,復興有望啊!”
前行馬車,突然停了下來。
屈原走近車旁,行禮道:“太子,我們到郢都了。”
“嗯。”楚太子應答了一聲,神色極其複雜。有喜悅,也有害怕。
楚太子喜悅的是他離開齊國,回到了闊別已久,生他、養他,生活了數十年的郢都。他害怕的是如何面對楚人的目光。他更害怕自己能否得到楚人擁護。
從臨淄西來,楚太子想了很多。他若繼位,定當做一名賢君,振興楚國的霸業。然,楚國有今日悲劇,眾人皆說是他導致的。
如果他在秦國為質,不殺秦大夫。秦、楚就不會交惡。秦國也不會聯合齊、韓、魏三國攻伐楚國。楚國就不會一邊迎戰諸侯,另一邊迎戰秦國。楚國就不會損兵折將,君王被囚,國力大衰。
楚國的衰敗,他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屈原見車內傳來一個‘嗯’,便沒有下文。
屈原也知楚太子心中擔憂的是什麼。楚國落得今日這般地步,何人負責,豈能說明白。但,楚國的未來,需要楚太子負責。楚國落敗已成定局,假如君臣齊心協力。楚國憑藉地大、兵多等優勢,定能重整山河,揚威諸侯。
屈原擔憂楚太子走不出這道坎,語調溫和地問道:“太子,何不下車,看我楚都大好風景乎?”
楚太子長吸了一口,心道:“躲避,總不是辦法。是時候去面對了。”
楚太子做好了心裡準備,勇敢踏出第一步。當楚太子站在車上,看著眼前壯麗的景色,問道:“左司徒,這是為何。”
“令尹率領文武大臣前來迎接太子。”屈原轉過身去高呼道:“太子歸國。”
身邊的眾人,也齊聲高呼:“太子歸國。”
隨著一波,又一波聲音送了出去。緊接著,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傳了過來。
不多時,令尹昭雎上前道:“臣,率文臣武將,迎接太子歸國。”
“歡迎太子歸國。”數十萬人齊聲高呼,響徹山谷,久久不能停歇。
楚太子心神盪漾,看著眼前壯觀的景色,聽著山呼海嘯之音。原來,他沒有被楚國子民拋棄。
那一年,他離開郢都,前往齊國臨淄為質。他帶著滿腔的恨意和心灰意冷離開。他恨楚國,更恨楚王,甚至是恨楚國的一切。誰曾知今日歸來,會是這番景色。
曾經的那些傷痛,那些悲傷,那些恨意,終究抵不過瞬間的感動。過去的磨難,也讓他成長。楚太子心道:“過去的無法挽回,那麼就抓住現在。”
楚太子在昭雎、屈原等人的擁護下,以及數十萬人歡呼聲中,走進郢都城。
楚王后聽聞兒子平安歸來,早已經在高臺相候。
楚太子不失君主儀態,行走在數十萬將士中間。昭雎、屈原,跟在其後。楚太子每往前行走幾步,皆有萬夫長跪地高呼:“恭迎太子歸國。”
楚太子來到臺下,凝望著*神聖地楚國大殿,心懷盪漾。楚太子穩定心神,邁著步伐,登上高臺,來到楚王后面前,含淚跪拜道:“母后,孩兒回來了。”
“我兒回來就好。”楚王后看著兒子歸來,喜極而泣,“你在齊國受苦了。”
宦者令昭曜上前一步,輕聲道:“王后。”
楚王后深知孩兒繼位才是大事,拾起眼淚,攜著楚太子之手,面向群臣和數十萬將士。諸臣和數十萬將士見了,跪拜高呼道:“歡迎太子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