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在叢臺宮堅定地表明自己的態度…趙國是不會放棄韓國的。縱使諸臣有諸多理由,皆不能勸回他的心思。散朝後,趙相趙豹和大司馬肥義並肩走出叢臺宮。趙豹問道:“大司馬,王上置國家利益不顧。出兵援助韓國,太意氣用事了。”
“相邦,我倒不這樣認為。”肥義回道:“這樣的王上才有趣。”
“有趣。”趙豹狐疑道:“大司馬,你是什麼意思。”
“秦國攻打韓國,先君會怎麼做。”
“韓趙患難與共,一榮俱榮。”趙豹沒有半點思考,“先君定會出兵援救。”
“王上不僅繼承了君位。”肥義若有所思,“還繼承了先君的膽識和魄力。今日在大殿上,我從王上哪裡,看到了先君的影子。韓趙歷史淵源頗為深厚,今又續韓趙之好。秦國攻韓,趙國怎能見死不救。五國攻秦,無功而返。此次秦國攻韓,是為了報一箭之仇。五國之中,三晉離秦國近。然,韓國國力比不上魏趙,加之離秦國最近。於是,秦人向韓國揮出了秦劍。”
趙豹細細品味這句話,問道:“大司馬,你的意思是說秦人先攻打韓國,隨後便會攻打趙國。”
“秦若東出,首先要攻打三晉。攻韓是第一步,接下來不是攻打魏國,就是我趙國。”肥義續道:“今日之秦,亦非昔日之秦。今日之天下,也非晉人說了算。遙想當年,晉人是何等的風光無限,諸侯各國無不看晉國的顏色。韓趙魏繼承了晉國的衣缽,但晉人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三晉插在秦國和齊國之間。我們不僅要應對秦人,還要應對齊人、楚人。秦國攻韓,我們見死不救。他日諸侯攻我趙國,韓國也會選擇袖手旁觀。三晉和睦,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三晉和則存,三晉分則敗。這點道理,我還是懂。”趙豹深深吸了一口氣,“韓趙兩國現在是朋友。但國與國之間是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地利益。五國攻秦不克,首先是諸侯之間離心離德,不能齊心一致對秦。其次,秦人成長地速度太驚人,東邊應對五國而不落敗,西邊橫掃戎狄。五家之兵,尚不能攻克秦人。韓趙兩家之兵,豈能擊退秦軍。”
秦國國勢發展太過驚人,為了抑制秦國向東發展,趙國參加合縱攻秦。韓趙魏楚燕五國聯軍聲勢浩大,逼近函谷關。魏人公孫衍有說服義渠君攻秦側背。如此強大的軍事聯盟,竟然沒能攻克秦國,也沒讓秦國大傷元氣。秦國向東擊退了五國聯軍,向西橫掃義渠。秦人休整數月,便東出函谷,攻打韓國。
五國攻秦,為什麼會失敗了。是五國聯軍太弱,還是秦國太強。這一直困擾著眾人,也深深地困擾著肥義。
“相邦言之有理。”肥義抬頭看了看天色,續道:“秦人面對國破家亡,眾人便會齊心協力,奔赴戰場。如此,秦人佔了人和。函谷關地勢險要,綿延百里,此乃地利。秦人素來稱函谷關為天下第一關。秦得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五國聯軍選擇的時機,利秦不利於聯軍。秦國佔據天時、地利、任何,豈能不勝。五國聯軍,離心離德,焉能不敗。五家之兵對秦不能取勝,並非五家之兵弱與秦。今秦國東出函谷攻秦,若秦攻韓順利,嚐到了勝利的滋味。便會助長其雄心。我們若不一戰擊退秦人,三晉大地再無安寧之日。”
“相邦說得對,五國之兵攻秦不能取勝。韓趙兩家之兵焉能取勝。”肥義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方乃真英雄、大丈夫。王上明知趙國的當務之急是求穩定發展國力。不惜毀了趙國多年休養生息取得的成果,最終選擇了支援韓國,實乃大丈夫所為。”
“君子注重取捨。王上不分輕重,亂了主次。豈能稱之為大丈夫。”
“太注重取捨之人,最終也會被他人捨去。”肥義伸出手請相邦往前走,“先君剛去,魏國邀集齊秦楚燕伺機伐我。韓國沒有捨棄我趙國,毅然地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國解除國難,也有韓人的一份功勞。相邦,韓國沒有捨棄我們。今日韓國有難,我們怎能捨棄他。若王上真的捨棄韓國,趙國日後難有一個堅定地同盟者。”
趙豹沉思片刻,方道:“王上所為非智者,實乃愚者。”
“一個人太聰明瞭,有時候是件壞事。甚至,連一個朋友都沒有。”肥義見趙豹聽進去了自己說的話,續道:“王上選擇救援韓國,一則為公,一則為私。王上乃有情有義之君,這點不是我們當臣子想要看到的嗎?”
趙豹同意他這種說法,沒人會喜歡效忠一個冷酷無情地君王,“話是這樣說,沒錯。趙國救援韓國,利大於弊。王上非愚笨之人,怎會做出糊塗的決定。”
“聰明者,令人生畏。做人糊塗一點何嘗不是件好事。”
趙豹見肥義總是能看到他不能看到的地方,停下腳步,發出邀請道:“大司馬,能否與我痛飲幾樽。”
肥義拱手道:“正合我意。”
兩人相視一笑,並肩而去。
韓使得到了趙王雍明確的答覆,立馬動身回到韓國。
韓國,其先祖出自晉穆候幼子成師一脈。姬成師被封於曲沃,稱之為曲沃恆叔。由於曲沃城池規模大於晉國國都翼城,因此為晉國動亂埋下了隱患。成師初封曲沃,歷經曲沃莊伯、曲沃武公,前後經過祖孫三代,長達67年於晉國相爭。曲沃與晉對峙共殺五個晉君(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晉侯緡、驅逐一個晉君(鄂侯。最終曲沃姬成師一脈打敗了姬仇一脈,奪得晉國正統地位。故而,又稱之為曲沃代晉,小宗取代大宗。
曲沃恆叔有兩子,長子承襲其位,庶子韓萬。
韓萬在曲沃代晉戰亂中,功勳卓著,尤其是徑庭之戰。先是為曲沃武公駕馭戰車,後又處死晉哀侯。曲沃武公取代晉,成為晉國正統地位。曲沃武公登位為晉候,就以韓地作為韓萬的封邑,以地為氏。然而,曲沃武公雖為晉候,害怕歷史重新在自己的子孫後代上演。故而,對韓萬一脈,實行了嚴密的監控,也不給予任何權利。晉文公時,韓萬一脈家道中衰。及至其玄孫韓厥還需要趙氏族人撫養。韓氏和趙氏親密一家,韓厥透過自身的努力及在趙氏的幫助下,成為了晉國韓氏首位正卿。韓氏宗族經久不衰,位立於晉國大殿。隨後,韓趙兩家相扶相持,患難與共。韓趙兩家達成聯盟,共創基業。
晉國有範荀同枝,韓趙同盟一說。
公元前403年,周王賜命韓處為諸侯。韓處成為戰國時期韓國創始之君,是為韓景候。
韓氏王室身上留有姬姓的血脈,錚錚傲骨。秦國出兵以武力攻打韓國。韓王康是不會屈服的。公元前344年,魏候罌邀集天下諸侯,不顧周禮,仗著魏國的國勢強行稱王。韓國明確表示不服,也不擁護魏國。魏惠王以龐涓為將,進攻韓國。韓國五戰皆敗,魏人兵圍新鄭,韓人以堅固的城市殊死抵抗,尚且不屈。
今秦國被中原諸侯鄙視已久,今日以強兵壓境,攻打韓國。韓王康毅然選擇抵抗,絕不屈服,頗有幾分先祖的風采。韓王康一邊以申差為將,領兵抵抗秦軍,一邊派出使者向中原諸侯求救。然而,中原諸侯援軍遲遲未至,秦國步步進逼,攻陷了韓國幾座城池。韓王康心中也做好了拼死一戰的準備。
秦王嬴駟為報五國聯軍之仇,秦將指向實力偏弱的韓國。以贏疾為將,領兵十萬征伐韓國。
申差面對秦國強勢來犯,一邊阻擊秦軍,收縮兵力,儲存有生力量。一邊悉心靜候韓國及中原諸侯的援軍。申差領著韓軍退至修魚倚仗修魚的城防,與秦國對持。申差自然明白,修魚是韓國國都新鄭的一道屏障。修魚離新鄭直線距離不足兩百里。秦軍攻下修魚,以修魚為根據地,韓國國都新鄭便暴露在秦軍的面前。
申差下令大軍駐紮在修魚城內,不斷頑固工事,修葺城防,再此與秦人決戰。
秦軍一路高歌猛進,韓軍連連敗退,丟城失地。秦國士氣高漲,想要一鼓作氣,滅了韓國。一座小小的修魚城,根本沒有放在秦軍的眼中。秦軍主將見不用追著韓軍打,心中大喜。然而,擺在秦人面前的修魚城,看似一座小城,實則固若金湯。修魚城三面環山,又有大河環繞,其地理位置險峻,易守難攻。城內糧草充足,兵器完備。申差選擇在這裡抵抗秦軍,的確是選對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