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交事件,令人哀痛。今天呢?也就不更文了。簡單說說,戰國時代威震天下的幾支勁旅。
今天要說的就是魏國的魏武卒,趙國的百金之士。
戰國首霸,是魏國。為什麼魏國會成為戰國時代的首霸呢?
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代的到來。三家分晉之初,趙國實力最強,領土最廣;韓國為居天下中心,又有生產兵器的銅礦,天下良弓勁弩,皆出韓;魏國得到的是晉國土壤最肥沃,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但魏國有個尷尬的局面,那就是處於四戰之地。
魏國東邊有齊宋,北邊有趙,西邊有秦,南邊有韓楚。魏文侯為了避免四面楚歌,被諸侯欺負。於是,制定了一條國策,聯合韓趙,應對諸侯。
隨後,魏文侯招募人才,發展國力,第一個在諸侯之中變法圖強。魏國在軍事上突破革新,不以車戰,而是以步戰。
魏國為什麼能打破傳統,推行步兵制,錘鍊威震天下的魏武卒方陣?那是因為魏氏先祖魏獻子第一個用步兵方陣擊敗戎狄,就是後來稱之為魏舒方陣。
魏舒方陣雖擊敗戎狄,卻被諸侯所恥。因為那個時候,車,不僅是交戰的工具,還是衡量國家的實力,以及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諸侯雖沒有推廣魏舒方陣,但魏氏一族卻將先祖的陣法傳承下來。及至魏文侯時,軍事天才吳起來到魏國。吳起改良了魏舒方陣,建立了魏武卒。
魏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壯大,屬於魏國的時代來臨。
魏文侯以太子為監軍,拜樂羊為將,李克為軍師。跨過趙國,遠征中山,三年而滅之。
魏文侯又以吳起為將,向西攻伐秦國。魏國在河西打敗秦國,迫使秦國失去河西八百里疆土,秦人被迫遷都。魏國也壓制秦國,近百年不敢出含谷。
隨後向東攻擊齊國,取得大片疆土。向南攻伐楚國,取得楚國南陽百里疆土。魏文侯並派得力的大臣西門豹,住在鄴城,防備趙國南下。又派宗氏族人,駐守大梁,防止韓國北上。
魏文侯用自己一生,不僅將魏國帶出了困境,還將魏國帶上了強盛之幫。魏文侯還在戰略上,形成一統天下之路。
如果魏文侯多活十年,魏國就可以利用大梁、鄴城的魏軍,聯合中山的魏軍南北加擊趙國邯鄲;利用國都安邑,聯合河西魏軍攻伐趙國舊都晉陽。
魏文侯不死,是極有可能北攻趙,南伐韓,一統三晉,進而西滅秦,東擊齊,南伐楚。
然,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逐鹿中原,減輕了對秦國的打壓。最終讓魏國再次回到四戰之地的困境。尤其是魏趙交惡,中山復國。秦國在河西與魏國展開了近百年的戰爭。吳起等軍事天才也離魏。魏武侯死後,兩子相爭,韓趙干涉。魏國險些被一分為二。
魏惠王繼位後,勵精圖治,重拾魏國的輝煌。魏惠王在名將龐涓的幫助下,北圍趙邯鄲,南圍韓新鄭。魏罌也是中原諸侯,第一個稱王的男人。
然,魏國霸業之路,走太久,四面樹敵,最終被諸侯群毆。尤其是桂陵、馬陵之戰,魏國損兵折將,國力大衰。龐涓死後,再無統帥魏武卒的大將。屬於魏武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嬴姓趙氏一族是不信天命,敢於逆天改命一族。嬴姓在商國時是顯赫的部族。武王伐紂,嬴姓為商而戰。武王獲勝,嬴姓被迫向東遷移,四處流離失所。武庚叛亂,嬴姓被成為奴隸。
但嬴姓不信天命,不斷改命。先是周王馬伕,後又替周王平叛。一支透過奮鬥建立秦國,另一支在晉國成為公族。趙武時,嬴姓被晉國屠戮,只留下一個孤兒。本以為嬴姓趙氏就此沒落,淡出歷史。趙武、趙鞅祖孫二人,重振趙氏雄風。趙氏刑鼎、率先改革,叱吒風雲半個世紀。
及至後來,趙氏的簡、襄之烈,開疆拓土。尤其是晉陽大戰,趙襄子面對知、韓、魏三家圍攻,以弱勝強,反敗為勝,保住了趙氏的英名。
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
趙氏男兒,能征善戰,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但是面對魏國崛起,趙國也曾插手魏國內政,險些將魏國一分為二。趙成候、趙肅候二人,更是南征北戰,逐鹿中原,而不落敗際跡。
當然,邯鄲劫難,也令趙氏國力大衰,差點亡國。但是趙肅候用他一生,還是保住了趙國北方霸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