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有發達的農業基礎,但沒有發展工業的環境。
已知一千萬不到的美國農民可以養活4億以上的人口。機械化農業,足夠大的土地,資本主義生產邏輯。
埃及剛獨立是有財政剩餘的,然後有投資工業嗎?埃及內部沒有適合獨立工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外部的國際局勢又不夠穩定。
國際自由貿易市場是一個神器,是被造出來的,是投入大量資源造出來的,軍事威懾,軟實力,價值等價物,順暢的資本流通。
埃及明顯沒有能力獨自發展工業,也沒有能力去構建自己可以參與的國際化分工市場。(被大國秩序壓制,有些想法嘗試,都失敗了)
然後就是民選政治,想上臺?對國民好點,資源傾斜。工業不可能有指望,投資大,見效慢,被大工業,大資本一個算計,還會血本無歸。
控制人口?沒那個能力。
工業化程序中斷。
城市化停滯(貧民窟化)。
國家想發展,沒有內部工業化需要的資源環境,外貿型工業,就要持續投入財政,投資基礎,人才,見效慢,國內人口增長,糧食都不夠吃了,每年消耗外匯採購糧食拖累財政。
要改變需要忍耐力,長遠規劃。但政治被滲透,民選政府,不穩定,做不到政策的持續性,沒有強制性執行的暴力支撐,腦死亡,腦子在也指揮不了四肢。
結論,沒有穩固的政治,什麼都做不了,就是隨波逐流。還好離歐洲近,出事就是難民潮,歐洲受不了,在歐洲右翼崛起之前,歐洲的穩定就是埃及的穩定。
想發展?內生性工業需要聯合沙漠南邊的資源,但蘇丹自己資源都不夠,一定被嫌棄,沒有被聯合的價值……
外向型經濟,要卷,進口資源,出口工業品。(怕他是卷不過,有農業的底子,有大餅吃,擺爛就好,憑什麼要去卷工業?逼急了偷渡歐洲。也許就是因為內部永遠有退路,外部一直有大勢力干涉壓制,所以作為距離西方工業革命如此之近的埃及,幾百年了變化不大,在可以看到的未來,恐怕還是會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