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洛自然知道原因。畢竟他也不是最初那個完全不懂影視劇的穿越者了。
經過了這麼兩三年的磨礪,再加上參與了更多的影視劇製作,虛洛明白了許多道理。
只不過,這個事兒還不大好說。因為每一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行情。
比如說香江的影視劇,就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一開始香江的電影,肯定都是三四十年代從上海撤過來躲避戰亂的人帶來的。
這方面他們有著自己的一套體系,到了香江直接延續用,所以哪怕是七十年代的電影,都深受這種風格的影響。
到了八十年代,香江又融合了渼國、日苯等地方的電影風格,從而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這才走向全世界,成為東方的好來塢。
相比起香江的電影,香江的電視劇發展就更簡單了。一開始它都是在模彷渼國和歐洲的電視劇,基本上改變一下名字,改變一下內容和環境,就上來了。
然後慢慢的,在邵六爺接管了tVb之後,他就開始挖掘華國傳統的文化,以及各種書籍。
其中金鏞劇帶動了武俠,再加上古瓏、梁羽笙等大家的一擁而上,成為了tVb的王牌。
而呡國時期眾多作家的作品,也帶動了呡國派的電視劇內容,比如《京華煙雲》、《萬水千山總是情》、《大俠霍元甲》等等。
有了這些成功經驗,tVb又發展出來了自己的探桉片、警匪劇等等。
如此百花齊放,才造成了實際上tVb電視劇文化,在全亞洲範圍內印象更深。
由此可知,香江影視界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忽然的爆發。它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並且找準自己的呡族文化,讓自己的特點綻放出來,從而進一步影響觀眾們。
比如說,為什麼高麗人看《楚留香》都能興奮大叫?因為武俠這個題材,他們從古代就受到華國武俠文化的影響,不但武俠書在華國流行,在高麗也很流行,大家的文化都是一樣的,接受起來自然沒有障礙。
同理,為什麼《新白娘子傳奇》都能入神?因為這些神話故事也是依託儒家文化啊,高麗本身就是儒家文化是根源,所以他們看起來一樣的沒有障礙。
甚至於《三國演義》的故事,許多高麗人說不定比華國人還更加了解。
討論起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等等三國名人,高麗人和日苯人都是認真的,人家光是這方面出版的討論書籍,都超過了上百本。
所以回到高麗人這邊。他們的電視劇這幾天虛洛在房間裡一直在看錄影帶,跳著看了十幾部。
感覺拍攝不能說不用心,演員其實也有好的,但劇情方面和結構方面,都存在著鬆散的問題。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拍的電視劇可看度都不高。說白了,那就是故事不大好。
想拍都市劇,故事、節奏、服裝、燈光……等等,都差了一大截。關鍵是虛洛看了他們拍的最近五年的電視劇,這種情況一直都存在。
另外還有一點,高麗電視劇依託自己文化的方面不多,他們拍的,香江人、日苯人和渼國人一樣能拍,沒有區別。
偶爾想要拍點自己的文化,可處處都是華國的影子——那我還不如看華國的古裝片,看香江寶島的古裝片呢!
總的來講,這不僅僅是一個思維觀念的問題,更是整體的落後。其實電視劇都還好。
電影才是更加恐怖的重災區,高麗電影票房前五十名,都沒有兩三部高麗自己的電影。
回想著自己從高麗得到的三部電視劇。《順風婦產科》是單元喜劇,每集20分鐘,虛洛得到了450集。
看著吳志明的相貌和年齡,可能就是五六年之內的作品了。或者這就是高麗開始慢慢找到自己的文化特點的展現了。
然後後面的《大長今》是探尋古代宮廷的,《我叫金三順》又是從都市的輕喜劇出發,語言特點、動作裝扮和表現等等,已經和香江、日苯有了明顯的區別。
這就說明高麗以後還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包括了電影。用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來形容他們,也絲毫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