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城外。
五座營寨,依險而設。
居高臨下,隔水為營。
第一營由校尉寇安國、都尉羋突通、北史那,率千人守衛。
第二營由校尉李輔、鄧賢,率千人守衛。
第三營由校尉劉慶之、劉長恭,率千人守衛。
第四營由校尉劉文泰、劉顯達,率千人守衛。
第五營由將軍王平、校尉劉道濟,率千人守衛。
丹水城內,由劉封親率校尉田七、白壽、梅敷,都尉田忠、韓重、舒何力、屈仙芝等將校,率三千人守衛。
第一營外。
張郃、郭淮、楊秋引萬人抵達。
探得前方有漢軍依山險立寨,張郃不由心驚:“漢軍的反應竟如此快,連丹水城都奪了?”
自關中而來。
張郃倍道而行,就是為了能早日抵達南鄉城跟夏侯尚和徐晃合兵。
不曾想大軍還未抵達南鄉城,南鄉城上游的丹水城就已經先丟了。
徵羌護軍郭淮仔細詢問了探子後,面色也變得凝重:“丹水城的守將極為謹慎,居高臨下,探子難以深入,目前已知前方山頭有兩座營寨為掎角之勢,彼此距離不到五里。
山頭旌旗極少,應是怕我方探子探清虛實,故意為之。據圖所示,此地到丹水城,沿水山頭甚多,也可能不止兩座營寨。”
聽得郭淮的分析,冠軍將軍楊秋頗為不屑:“劉封在新城的軍力不過萬餘,如今又分兵來丹水城,丹水守將所用之兵不會超過五千。
既要守城,又要分兵于山險立寨,每寨守兵定然不多;不敢多立旌旗,不過是心虛罷了,我料這兩個山頭的駐兵不會超過千人。
可選精卒,並攻一營。彼若不救,我必克矣;彼若相救,伏兵擊之。”
雖然楊秋說得在理,但郭淮心中的擔憂並未消失:“我軍遠來糧少不宜久戰;劉封不僅能在南鄉城外壓制夏侯將軍和徐將軍,還有餘力分兵奪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定多有驍勇之士為爪牙。
若不能勝而令士氣受挫,想再突進就更難了,我以為,不如立寨蓄勢,等曹徵西到了,再併力相攻,方可萬無一失。”
楊秋大笑:“郭護軍,你太膽怯了。我軍數倍於敵,又豈會不勝?倘若等曹徵西來了才出兵,還要我等先鋒作甚?
左將軍,某願親率兩千精卒去破漢賊營寨,如不勝,請斬某頭!”
郭淮沒有繼續跟楊秋爭執,而是看向張郃。
楊秋只是副將,楊秋是否反對郭淮不在意;張郃才是先鋒主將,張郃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張郃低頭沉思。
如不拔寨,直接去打丹水城,後軍輜重就會受到侵擾。
如去攻寨,又容易被拖成久戰,對於遠來糧少的張郃而言,這是極為不利的。
人的名,樹的影。
劉封不是馬謖這等沒上過戰場的。
正如郭淮所言:劉封不僅能在南鄉城外壓制夏侯將軍和徐將軍,還有餘力分兵奪取丹水城,其麾下必多驍勇之士。
最重要的是:張郃來之前並不知道丹水城已經丟了,故而選擇輕裝倍道。目前隨軍所帶的糧草也就十日度用,十日內不能破丹水城,張郃就只能退兵去等曹真的後軍。
郭淮所言“遠來糧少,不宜久戰”,也是這個原因。
事實上,這也是劉封在丹水城外立五寨的原因。
一個字:拖。
張郃不攻寨,就到不了丹水城。
張郃若攻寨,就會被消磨士氣,繼而拖延張郃抵達丹水城的時間。
思考良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