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來的風雪,讓劉封不由感慨“人算不如天算”。
凜冽刺骨的寒風颳得軍旗破碎,大寨中的軍士紛紛躲在營帳中烤火取暖。
惡劣的天氣下,眾生平等。
一陣寒風襲來。
李平掀開營帳門簾,躬身請罪:“今日風雪驟至,營中柴木受潮頗多,不足三日度用。此皆末將疏忽,請將軍治罪。”
自古柴米油鹽,柴第一,米第二。
大軍出征在外,不僅要備足糧草,還要備足柴木。
身為將,需要察天時、明地理、曉人和。
如雨雪天如何保證糧草柴木的安全,就是重中之重。
看著愧疚的李平,劉封沒有責罵,而是再次攬了主責:
“我身為主將,也未能察覺到天象變化,以至於營中柴木受潮,此責主在我,我又豈能責罰於你。
不必驚憂,安撫好諸營,切莫因一場風雪而失了銳氣。”
李平心中感動不已。
又見劉封氣定神閒,臉上毫無憂色,焦躁的內心又安定不少。
身為主將,即便是泰山崩於前也要面不改色。
主將若是慌了,軍中將士也就都慌了。
劉封的持重,是安撫軍心的最好良藥。
“風雪驟降,柴木受潮,雖是風險,但也是機遇。”
端詳著眼前的江陵地理圖,劉封腦海中憶起了跟雪戰有關的戰法和奇略。
柴木受潮,其實只是風雪天影響最小的一項。
影響最大的,是營寨防禦。
風雪天冷,又視力受阻,巡夜的力度不可避免會降低。
而這個時候,一旦敵方趁機奇襲,是很難抵擋的。
風雪交加的惡劣天候,雖然不利於軍事行動,但也往往是最容易麻痺鬆懈的時候。
在這種氣候下作戰,既要提防己方疏於戒備而被敵人所趁,又要捕尋敵人的可趁之機而發動奇襲。
史載唐代李愬就曾在雪夜襲擊蔡州活捉吳元濟。
不同的是。
劉封的處境比吳元濟更糟糕。
吳元濟好歹還有城牆防禦且距離李愬一百五十里,劉封卻在城外,距離江陵的孫權不過三里。
一旦遇到夜襲時又無準備,必敗無疑。
這就是風險。
然而。
凡兵家之法,要在應變。
強與弱、眾與寡、攻與守、進與退、勝與敗、安與危、利與害,又都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既是風險,亦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