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影后陳若清。
一位獲得影后提名李早瑜。
還有一位著名影帝、國際導演甘敬。
兩人示範表演,一人在旁解析,如此華麗陣容令人炫目,所呈現在鏡頭裡的畫面也實在是相當有感染力。
“我有注意到不少同行有在看體驗派的理論,嗯,就是我在【影談】裡的專欄,不過裡面的東西寫起來比較隨意,不成體系,有機會我會整理成書。”
甘敬斟酌了一下,還是覺得這名太好,預告道:“就叫《演員的自我修養》。”
“但其實,雖然我說體驗派是很好的表演方法,剛才李早瑜也由這一組選手結合理論講到自我的重要性,可具體實踐拍戲的時候,我坐在監視器前不管這派那派。”
甘敬看著舞臺上的兩位選手,真心分享經驗道:“我只管你們演的達不達到要求,能的話是‘過’,不能的話是‘卡’。”
他最後以問話結束這波意見:“這次可以機械模仿演一個人物,但導演會去拍部一模一樣的《久別》麼?不說開拍,就說試鏡,離開了模仿,你們能用什麼來打動我?”
錄製現場的所有人都知道這次《演員》的究極大獎並不是冠軍獎盃,是來自京城藍光董事長甘敬量身打造作品的承諾。
此刻,最後的問題對觀眾來說還不算什麼,所有的選手演員都是心中一動,打動誰?
打動節目組?打動現場導師?打動點評嘉賓?打動電視觀眾?
不!
是打動甘敬!
甘敬坐下了,他倒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對選手們產生了一個導向作用,只是覺得好像有點搶戲,前後兩組選手的表演點評時長有些過多了。
別招搖,別招搖。
影帝在心裡這麼告誡自己。
節目錄制繼續往下走,等到第三組選手登臺表演到一半,甘敬忽然走神了一下,咦?好像忘了一件事?來之前還打算抽選第一組的選手給個配角戲份呢。
甘敬微微皺眉,這個表情動作被臺下的主持人廖悠和鏡頭捕捉,暗暗記在心裡。
第三組表演結束,這是李早瑜的組內選手。
主持人廖悠先問李早瑜,然後近乎迫不及待的仍然把問題拋給甘敬,想聽到這位影帝連續三次的專業評價和隨便怎麼展開都很有看點的論述。
這樣的姿態不僅選手和觀眾看出來,連剛剛評價完的導師李早瑜也看了出來,不過她沒有生氣,只是會心一笑,這就是老闆啊。
甘敬面對又一次的表演點評環節,緩緩說道:“這一組的表演一般,因為……我走神了。”
鏡頭在給,主持人在看,選手演員在聽,可是……沒了,就給一句話的評價。
因為你走神了?所以表演一般?
嗯,嗯……好像也行,沒讓人入戲的表演確實不能稱之為好。
嘩嘩譁,繼兩次詳細點評後,錄製現場再次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主持人廖悠哭笑不得,但很能理解觀眾們的鼓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