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排程是個影視視聽的專業名詞,來源於法語,最初是戲劇舞臺上的布位和設計,延伸到電影藝術裡變成了視覺元素的表達。
劉沛川所見劇組拍攝的第一場戲就能清晰的感覺到什麼叫做排程。
《華爾街之狼》的開工選在了這部戲裡最常見的場景——辦公室,戲份內容則是辦公室裡的一場狂歡。
為什麼說這部戲的風格是荒誕?
狂歡場景的佈置就可見一斑。
金錢、群體、性,這些元素放在一個實際空間不算狹小的辦公室就顯得有些失真的擁擠。
這一幕狂歡是故事前期積累出來的爆發點,主角喬丹·貝爾福特一番努力加入華爾街,但因碰見87年的“黑色星期一”而失業,隨後他另闢蹊徑加入了販賣垃圾股票的小公司,獲得成功。
主角認定的原則來自華爾街裡上一家公司高階經紀人傳授的遊戲規則——股票經紀人不是巴菲特,並不創造,除了把客戶的錢挪進自己的口袋裡,其他都是唬人的,尋求的就是滾燙的佣金。
貝爾福特成功了,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價值是便士級的股票吹成極其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先賣給窮人後賣給富人,本人成了華爾街的耀眼人物。
今天要拍的一幕戲就是這樣成功過後在公司奢靡慶祝的群體性狂歡。
第一天開工,片場裡有超過50個龍套演員,他們飾演主角公司的員工。
第一幕拍攝,場景裡分成三個部分來詮釋狂歡,花一萬美元當眾剃掉女同事的頭髮、**樂隊進場配樂、脫衣舞女郎衝進辦公室引爆全場。
人數眾多,場景複雜,那麼……導演是沙雕。
劇組裡有四個攝影師,其中一位是來自國內的張永瑞,另外三人是好萊塢裡三家不同公司的美國人,當他們知道第一天就要這麼拍的時候都有些抱怨。
尤其,張永瑞就差把質疑寫在腦門上了。
複雜的場景拍攝並不是說在開拍前把攝影機擺好就行,那得自己動啊。
構圖是什麼樣的,要隨著表演進行有什麼樣的變化?
道具使用是什麼樣的,要怎麼配合鏡頭來插入?
龍套狀態是什麼樣的,這些拿著相對低薪的人能不能達到要求?
總之,問題挺多。
不過,劇組上午開機沒有直接就拍,導演甘敬彷彿也意識到了問題,半天時間都在和執行導演、製片人、攝影師、場務、道具溝通。
饒是如此,這仍舊讓人有種臨陣磨槍的倉促感,不僅是攝影師張永瑞,包括劉沛川、賀月和俞婧都有在心裡嘀咕,覺著今天的劇組可能會是這部作品的一個小縮影。
中午時間一過,劇組正式開拍,演員、龍套、攝影師、收音、燈光等人全部就位。
“劉沛川等下打板,也看著點監視器,中間不用喊停,我們拍完一遍再看最後的效果。”甘敬給了副導演劉沛川最後一條命令。
“好。”劉沛川略有些擔憂的舉了舉場記板。
甘敬在第一幕戲的拍攝沒有像自己國內劇組習慣的那樣站在監視器後,他站在距離攝影機不遠又不進入鏡頭的位置,目光炯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