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復仇者聯盟》這部影片,不光是影迷們期待,就連廣告商們同樣也很期待。
在影片籌備之初的招商上,《復仇者聯盟》就成功的拿到了五十多家品牌的廣告植入,費用高達1億2500萬美元。
這其中還有不少來自中國的企業,比如伊利優酸乳、聯想電腦、海信電視、格力空調等品牌。
這說明一個問題,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向海外。能在好萊塢大片裡打廣告,那都不是一般的企業。
此外,還有銀行、保險公司、奢侈品、服裝品牌、汽車耳機平板電腦等贊助。
託尼·斯塔克的座駕就是寶馬汽車贊助的,而布魯斯·班納騎的小摩托則是來自島國的企業。
放在《復仇者聯盟》這樣一個現代背景下,這些廣告都很巧妙的植入進來,而且不會顯得很突兀。
紐約的街頭出現一些商標很正常,超級英雄們也需要衣服和裝備,畢竟總不能兩條腿趕路吧?
只要不像《變形金剛》後續作品裡那麼過份,觀眾一般不會太在意這些。
而廣告上的收入毫無疑問減少了《復仇者聯盟》的壓力,也讓漫威首次體會到了小吉伯特魔法的所在。
要知道此前漫威籌拍的幾部電影,雖然廣告商們很熱情,但完全沒有如今這副狂熱的樣子。
那樣子似乎在說;快把我的錢拿走,你不要我就死給你看!
這種感覺是漫威影業高層從未體驗過的,因為影片的導演叫小吉伯特。這些廣告商相信小吉伯特,相信電影能夠在他的執導下大賣。
凱文·費奇數錢數到手抽筋,他對助理說道:“我恨不得所有電影都交給小吉伯特執導,這樣我們漫威就不用愁了。”
助理好奇問道:“那小吉伯特導演是如何想的?”
凱文·費奇嘆口氣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是一個作者型的導演,不會拘泥於一個型別片上。”
實際上小吉伯特很早就和凱文·費奇說過,超級英雄電影,尤其是漫威電影宇宙計劃,最重要的是製片人。
製片人才是漫威電影的核心,導演的工作只是負責拍攝而已。
這一點從前世可以得到證明,幾個執導過漫威電影的導演除開漫威電影基本沒什麼作品。
而漫威電影離開凱文·費奇這個核心製片人,立馬就走了下坡路。
而因為小吉伯特的身份和地位放在那裡,加上兼任了影片的製片人,所以沒有多少人注意到凱文·費奇。
殊不知,如果沒有凱文·費奇在背後所做的工作,漫威影業恐怕要有些曲折。
不過漫威內部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手中權力的擴張,凱文·費奇必然索要更多的權力。
凱文·費奇瞭解漫威漫畫,也是一個出色的電影製片人,漫威影業能有今天他功不可沒。
但小吉伯特不可能同意凱文·費奇沒有監管的無限制權力擴張,這和自己掌控漫威的目的不相符。
在漫威影業成立之初,小吉伯特就成立了一個叫專案管理委員會的部門,類似迪士尼的編審部門。
漫威影業所有要開展的專案,都必須要接受專案管理委員會的稽核和質詢。
毫無疑問,這個專案管理委員會觸及到了凱文·費奇當CEO的權力,為此他數次發飆,試圖降低專案管理委員會的許可權。
好在凱文·費奇不是傻子,知道不能和小吉伯特對抗,否則被掃地出門的就是他。
在談過幾次之後,漫威影業內部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