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把《阿凡達》的1600個特效鏡頭當做准入門坎,但真正限制創作的,是連500萬人民幣投資都不敢嘗試閉環敘事的膽怯。”
郭凡拿自己執導的《原始碼》舉例:“通常我們都認為A級大製作是好萊塢的代表,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但我們不要忽略了,當我們震驚於《阿凡達》驚人的3D效果,痴迷於擎天柱的威武時。
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能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來征服觀眾,而這些故事通常不需要很大的投入。
比如《原始碼》,影片的製片成本是4000萬美元。如果放在華語電影圈子,我認為6000萬RMB就能搞定。”
郭凡繼續說道:“實際上,因為不自信,因為想象力的匱乏,我們的創作者給自己設定了限制。
我想起某個陰雨綿綿的下午,當《原始碼》的燈光組用兩盞LED平板燈和鏡面不鏽鋼板就完成量子艙的全部布光時。
製片人劉驥突然跟我說,這不就是國內橫店經常用的方式嗎?”
郭凡的話讓參與這場討論的嘉賓們若有所思,他的話得到了認真的對待。
看著仔細思考他的話的電影從業者們,郭凡突然明白小吉伯特對他說的自己需要名氣和地位到底是為什麼。
這不是為了自己的權勢,而是為了讓自己說的話從此不再被人所忽略。
別小看這其中的差別,如果想要改變華語電影行業,這點很重要。
郭凡繼續分享自己的經歷,他說道:“我和《黑洞頻率》的編劇託比·艾默裡奇聊過,至今他的工作室裡還掛著《黑洞頻率》的原始創意板。
這部電影得到了小吉伯特導演的大力誇讚,認為這部電影是小成本科幻電影的典範。
我發現創意板上密密麻麻貼著三百多張便籤紙,記載著從祖父悖論到電視機顯像原理的各種推演。
為了驗證這種推演,託比·艾默裡奇甚至請教了量子物理學家,這不是為了增加噱頭,而是為了讓角色的邏輯自洽。
我曾經就這個想法和國內的投資方聊過,得到的回覆是:觀眾看不懂這些,多加點愛情戲就好。
這也就是不論我們拍什麼,愛情總能佔據最大的篇幅。而好萊塢則百花齊放,愛情、親情、友情,包羅永珍。”
這時候有嘉賓站出來提問:“郭導,你曾經在小吉伯特導演的劇組工作過,你能說說裡面的情況嗎?”
說起這個,郭凡就有話題聊了。
“我可以說,那裡是世界上最好的劇組,有最棒的人在一起工作。他們在小吉伯特導演英明的領導下,製作出一部又一部精彩的電影。”
說著,郭凡還展示了《黑暗騎士》裡蝙蝠戰車的內部空間的一些照片,包括一些引數什麼的。
這些在影片鏡頭之外的地方依然仔仔細細的展示出來,沒有因為鏡頭照顧不到而敷衍。
“細節,對細節的追求是小吉伯特導演多年以來站在世界之巔的原因。”
說到這裡郭凡也有些自豪:“我認為,最大的差距不是工業上的差距,而是來源於人。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朝一日我們也能拍出好萊塢大片,並且比他們拍得更好。”
這場遠在中國的大學生電影節上的討論事後郭凡還和小吉伯特說過,小吉伯特聽完也肯定了郭凡的想法。
先不管對不對,至少能走出個路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