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兩天,這批學員們就到了《黑暗騎士》劇組,在這裡學習兩天,然後返回中國。
正當大家對《黑暗騎士》籌備的工作間感到驚歎的時候,一個熟人看到了郭凡。
“老郭?老郭是你嗎?”
“老李?你們來《黑暗騎士》劇組了?”看到同為中國人的學員們,郭凡還是很高興的。
“是啊,我們這幾天一直在參觀呢!你怎麼來到了這裡?”老李好奇問道。
《黑暗騎士》劇組裡有一箇中國人,還是有名氣的郭凡,學員們都很好奇,就把他圍住詢問。
郭凡笑道:“我是來學習的,提前過來的,在這裡擔任副導演。”
眾人瞬間想到郭凡好像是小吉伯特的學生,一人就問道:“是小吉伯特導演讓你來的?”
“是的。”郭凡也沒有隱瞞。
“哇哦!”周圍一片羨慕的聲音。
瞧瞧,這就是差距。
我們稀裡糊塗的看個大概,啥也沒看著不說,人家還藏著掖著不讓你看。再看看郭凡直接跟著老師學習,從頭到尾參與好萊塢電影的製作。
以前甯浩只不過在《魔戒》裡當個跑腿的,現在都牛逼得不了。黃小明和陳昆只不過在《魔戒》裡扮演了半獸人,都能打出國際巨星的名號。
這郭凡不得了,人家是真的在好萊塢大劇組裡做事的,師從小吉伯特,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啊!
羨慕的同時,有些人難免會有些嫉妒,幻想著自己能夠取代郭凡。
只可惜,這批學員連小吉伯特都沒見到幾次,甚至都沒有說話的機會。
小吉伯特並沒有多關注這些送過來的學員們,指望他們一個星期就學會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模式,那不可能。
而且他們也學不會,郭凡私底下和小吉伯特聊天的時候就說,華語電影十年都無法達到好萊塢現有的水平。
這不是創作者的水平有差距,而是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差距。
打個比方,如果小吉伯特是華語電影導演,並且仍然和現在這樣牛逼,但他一定不能拍攝《黑暗騎士》。
道理很簡單,大製作好萊塢電影從來不是一個導演或者幾個核心人員就能完成的事,這其中涉及的東西太多了。
如果沒有一個可靠穩定的團隊,哪怕強如小吉伯特,甚至集合斯皮爾伯格和詹姆斯·卡梅隆、喬治·盧卡斯,都沒辦法做到穩定的產出電影。
更不用說,小吉伯特可是幾乎用一年一部的節奏來製作電影的。
製作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就上映的電影,通常只有去獨立電影圈找,聖費爾南多谷也可以。
但獨立電影想要拉到投資,通常卻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都很常見。
因為好萊塢有充足的人才,加上穩定的團隊風格和結構,所以使得小吉伯特可以用一個成熟的團隊來不斷的製作新的電影。
郭凡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工業化流程是核心,技術是導向,但人才是根本。
他的認識很深刻,所以他才會做出那個結論。這是基於現實的理想分析,而不是因為絕望。
能看到差距,反而有希望,至少郭凡是這麼覺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