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奧斯卡的人,名氣地位和咖位都會上升一大截。
湯姆·克魯斯終於不再矮湯姆·漢克斯一頭,九十年代的兩個湯姆,變得名副其實。
娜奧米·沃茨終於在三十歲的年紀,成為好萊塢最頂尖的女星,坐上了好萊塢女星頭把交椅。
上一個坐在這個位置上的,是茱莉亞·羅伯茨。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人取代娜奧米·沃茨,但至少這個時刻,她是沒有爭議的好萊塢第一女星。
凱瑟琳也成功站穩了腳跟,雖然她獲得的是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但明白人都知道,這只是因為《芝加哥》衝獎策略的不同。
凱瑟琳的表現其實不比娜奧米·沃茨差,如果公關工作放在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上,她也不是毫無希望。
而名氣地位提升最大的,無疑就是小吉伯特了。
在這次奧斯卡之前,雖然小吉伯特已經是公認的好萊塢優秀的導演之一。但是每當人們談論好萊塢最好的導演時,總是因為他的資歷而忽略他。
但這次不會了,因為小吉伯特拿到了獎項的認可,商業方面的成績也不用說,足以列入好萊塢最好導演的討論行列。
《華盛頓郵報》一直是反小吉伯特先鋒的媒體,不過這次就連《華盛頓郵報》都心服口服,認為小吉伯特實至名歸。
在報道中,《華盛頓郵報》還說,從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好萊塢全球化的程序,有一個導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毫無疑問,就是小吉伯特。
每年穩定高產的電影,開啟了一個個海外市場的大門,把好萊塢電影文化傳到全世界,小吉伯特居功至偉。
所以《華盛頓郵報》覺得,學院評委或許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所以獎勵給小吉伯特一個獎項。
不過對於這個觀點,《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艾伯特是不太同意的,他在文章中駁斥《華盛頓郵報》。
羅傑·艾伯特認為,哪怕拋開這些場外因素,光是討論《芝加哥》這部電影,小吉伯特也理所應當的值得一個獎項。
這些媒體的爭論,只不過是頒獎典禮後的喧囂而已,小吉伯特的影迷們倒是看得很開心。
而奧斯卡之後帶來的另外一個餘波,就是原本只有一百多家院線放映《芝加哥》電影,奧斯卡之後瞬間上升到一千二百家,排片增加了。
《芝加哥》得以在北美市場收割最後的票房,最終北美票房突破1.7億美元不是問題。
對一部歌舞片來說,這個票房表現已經足夠炸裂。要知道,影片的製作成本宣發費用加起來,也不過五千萬美元而已。
更關鍵的是,藉著奧斯卡的威力,華納影業作為海外發行方,正式開啟了海外發行之旅。
雖然不會像傳統好萊塢商業大片那般炸裂,但芝加哥在海外走過的首周,仍然創造了3890萬美元的成績。
看著好像有點少,但歌舞片本身的受眾就比較小。
如果不是小吉伯特執導,如果沒有湯姆·克魯斯,如果沒拿到奧斯卡,《芝加哥》連這個首周票房都不會有。
而且海外市場是逐步上映的,現在也就在歐洲和南美,墨西哥的十幾個國家上映,拿到了這個成績而已。
隨著放映市場的增多,影片還會持續不斷的創造票房收益。
不過這些事情都有專業的人士盯著,忙碌了很久的小吉伯特終於有機會閒下來,打算休個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放下工作,還是有一些事情要處理的。
奧斯卡之後,小吉伯特去中國住了兩週。《魔戒》的場景搭建都已經接近完工,白城,霍位元人小鎮,洛汗王庭等地方都已經完成。
戰馬培訓都到位了,武器盔甲,服裝道具等都已經制作得差不多了。
在清島搭建的兩個大型攝影棚都已經完成,隨時可以投入拍攝。那邊還承諾,已經做好了保障工作,隨時提供人員,保證劇組在中國的順利執行。
除了《魔戒》的籌備工作做得差不多之外,另外一個和小吉伯特有關的專案,也正式推進到討論當中去。
《哈利波特》系列經過迪士尼和華納的不斷推廣,已經成為具有廣闊知名度的系列。
這時候,影視化的改編也提上了日程,從中國回到北美后,小吉伯特就參與了立項的討論會議。
因為要忙著《魔戒》,小吉伯特確定不會執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但是他會擔任影片的製作人,確保影片的製作不會偏離設想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