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個場景上發生了兩場戲,一個在頭,一個在尾巴。通常的做法就是在使用這個場景的時候就把這兩場戲給拍攝了,而不用之後回來拍攝。
如果按照斯嘉的想法,那劇組要時刻奔波,不停的轉場,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所以為了節省時間和場景成本,通常在一個地方上發生的戲份,都會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拍攝完畢。
至於不按照順序拍攝,演員演戲是否能很好的調整狀態,劇組工作是否順利等問題,就能看出一個導演的能力了。
這也是電影業當中,導演的地位遠比電視行業更重要的原因。
一部美劇可以有七八個導演,但一部電影除非不可逆因素,否則輕易不會換導演、
更不要提,像小吉伯特這種自己投資自己電影,又擔任製作人,深得電影公司信任的導演了。
哪個人提出換導演,那被換掉的一定是提出這個想法的人,而不是小吉伯特。
這場戲拍完之後,劇組陸續又拍了幾條鏡頭,就宣告第一天的拍攝內容結束。
等劇組拍攝任務結束後,原本安靜的娛樂媒體記者重新圍上來,影迷們也按耐不住,頓時把主演們給包圍了。
於是三個主演不得不停下來,給影迷簽名互動。
小吉伯特自然也逃不過,作為全美知名度超高的天才導演,他的影迷同樣也不少,還有很多女性影迷。
“小吉伯特導演,能把名字簽在這裡嗎?”一個球很大女性影迷只穿著一個背心,裡面是真空的。
她請求小吉伯特把名字簽在她雪白的半球上,小吉伯特目光入場,手也沒抖,很穩定的在半球上簽名。
這一幕看著跟在身邊的斯嘉皺眉,暗罵這些影迷姐姐們不要臉,太大膽了。
這還算好的,那邊尼古拉斯·凱奇就碰到一個大膽的影迷,讓尼古拉斯·凱奇在他下體的私密處簽名,然後被尼古拉斯·凱奇義正言辭的拒絕。
沒錯,這是一個男性影迷。
他在要簽名之前,還手動了一下,讓其變大,好讓尼古拉斯·凱奇簽名。
只能說,足夠變態……
和影迷互動,採訪進行了半小時,之後劇組在安保的掩護下,離開了現場。
這當然不是意外和巧合,實際上這是有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影片的前期宣傳。
不過宣傳做得再好,如果影片質量不過關都不行,所以最終還是要落在電影上。
小吉伯特專注電影拍攝,宣傳方面的事情都交給專業人士來。如果影片想要趕上明年暑期檔,他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一年一部電影,已經是極限了,畢竟都是大投資,一部電影是整個團隊的傑作,而非導演一個人的功勞。
就這個速度,都讓媒體和公眾驚歎,小吉伯特是比斯皮爾伯格還要快的快槍手了。
至於一年拍兩三部a級大製作的電影導演,這個星球上還沒出現過。可能太平洋對岸有,不過其中貓膩很大。
另外在中也可能發生,但就電影業本身的製作規律而言,一年一部是極限了。
一部電影的拍攝過程,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人與人的碰撞過程中產生的。
人和人是有差異的,不是機器,裝上就能運載。
第二天,劇組轉場至舊金山一處墓地進行拍攝。當然,拍攝前劇組取得了市政府的支援,還有當地教堂的支援。
在拍攝前,教堂的牧師先進行了一番禱告,給墓地裡逝去的人做了祈福,劇組這才得以進去拍戲。
雖然一些文化屬性有所不同,但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對於逝者都是尊重的,這個舉動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