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拿到這個北美票房,分級優勢很重要。
《鐵甲鋼拳》是pg—13分級的電影,意味著影片受眾基礎比較廣泛。
而隨著《侏羅紀公園》在全球大肆收割票房,讓好萊塢式商業大片在全世界更受歡迎,也給《鐵甲鋼拳》創造了有利條件。
影片還在院線上映,北美到了依靠漫長時間累積票房的階段,而海外還有多個市場陸續等待上映。
雖然最終結果還沒出來,但《鐵甲鋼拳》全球票房達到4到4.5億美元,似乎不是問題。
透過票房,《鐵甲鋼拳》能實現盈利。
在六月份首週末結束後,北美院線迎來了第一次票房分賬。
北美髮行是迪士尼負責的,迪士尼面對北美院線商一直很強勢。基於小吉伯特過往的成績,這次票房分賬迪士尼都拿到了最高分賬比例。
以百分之九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六十五,百分之四十這個階梯式分賬比例來計算,《鐵甲鋼拳》前四周首次北美分賬,迪士尼拿到了1.26億美元票房收入。
第五週以後,迪士尼就下降到和其他好萊塢電影公司一樣的分賬標準,通常只拿到百分之二十五的分賬比例。
此外,在分賬協議裡規定,在第十二週以後的票房收入,都歸院線所有,製片方發行方不再參與分。
當然,這個條款有些電影有,而有些電影則沒有,且會一直參與票房分成,直到影片在北美下檔。
可能有人會問,如此苛刻的票房分賬條件,北美院線居然能接受?
按照前世國內院線的分賬比例,電影公司能拿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分賬比例都要燒高香了。
這就是市場制度的不同,要知道前世很多電影公司,其實都還有自己的院線的。
自己投資的電影,在自己的院線上映,從電影分賬上,能拿到電影製片方和院線分賬的兩層收益。
看似是製片方發行方很虧,但透過院線實際上利潤全在手裡了。
不過中國電影市場分賬比例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1994年以前,中國電影公司可以拿到總票房的百分之七十,影院拿到百分之二十四,百分之六票房要上繳。
這一成不變的分賬比例,甚至比北美市場這邊好萊塢和院線的霸王分賬比例還過分。
只不過因為那時候中國電影市場太小,每年也產生不了多高的票房,所以不顯眼。
按照這個資料來算,傳聞中拿到了1.6億rmb票房的《少林寺》,電影公司分賬票房能拿到1.12億rmb。
而《少林寺》這部電影,是1982年的影片。
但北美不同,院線和好萊塢製片方屬於合作關係。
因為好萊塢是內容生產者,院線離不開好萊塢的優質內容,所以好萊塢電影公司們在分賬比例上一直很強勢。
尤其是迪士尼,其分賬比例更是高得離譜。
當然,這樣的情況會在十幾年後有所改變。
但現在,好萊塢電影公司面對院線,確實是處於強勢的地位。
第一次票房分賬之後,這1.26億美元的收入,還需要幾個迪士尼,華納,香瓜工作室,還有八個小型投資商共同瓜分。
作為北美髮行方,迪士尼需要扣除一筆百分之十五的發行抽成,大概是1890萬美元,這部分是迪士尼的純利潤。
除此之外,還要扣除宣發費用,以及欠劇組演職人員三分之一的片酬,以及複製沖印,倉儲,運輸等費用。
這部分加起來有1900萬美元之多,扣除之後,分賬票房還剩下8810萬美元。
這還沒完,導演小吉伯特還有一筆百分之十的北美總票房分成,這部分又被小吉伯特划走了1260萬美元。
還好布魯斯·威利斯參演這部電影前才晉升一線,參演《鐵甲鋼拳》之前的一部電影票房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