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印官不可輕離印信之地,衛辰身為禹州知州,一般來說,有什麼事吩咐下面一聲就好,根本不用親自出馬。
如今衛辰既然屈尊紆貴到密縣視察,必然是有要事。
在孫卓想來,衛辰多半是來視察教化的。
自去年起,衛辰就著力推動興辦義學之事,號召各縣的鄉紳康慨解囊,捐資辦學。
當然,州衙也會給義學置辦學田,以供養義學師生。
密縣雖然是個窮縣,但在州衙的大力補貼下,過去半年間前前後後也辦起了七八間小學堂,收容了百餘名學子,算是有些成績。
孫卓心想衛辰此來就是為了這事,畢竟地歷來方主官都喜歡視察學校,一來可以親近士子,收納人才,二來這也是一份政績。
只是,出乎孫卓意料的是,衛辰並沒有去新建的學堂視察,甚至連城門都沒入。
與密縣一眾官員寒暄過後,衛辰就和趙策英、顧廷燁換乘駿馬,帶上隨從和護衛,往黃河邊上視察河工去了。
離著黃河老遠,就聽到轟隆隆的水聲,高達數丈的黃河大堤猶如一條長龍,從西橫貫,一直往東而去,令人驚歎不已。
望著滾滾而去的滔滔黃河,顧廷燁不由有些感慨:“一碗水,半碗沙,難怪要年年增高堤壩!”
“聽聞大名府有人發明了一種浚川耙,可以扒松泥沙,讓水流將之帶入海中,也不知道是否堪用。”
趙策英說話時看向一旁的衛辰,期待他給自己一個答桉。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趙策英對自己這位老師愈發尊敬,無論自己有什麼疑惑,好像都能在老師這裡得到滿意的解答。
“浚川耙?”衛辰聞言有些疑惑,他對這東西沒什麼概念。
趙策英見狀當即讓人取來筆紙,刷刷刷繪出一幅草圖給衛辰看,並且給衛辰講解了這浚川耙的原理。
原來,所謂的浚川耙,就是在巨木上安裝上木齒,做成一個大木耙,用巨石壓著沉入水底,再連線在大船的絞車上,如此就可以在河底來回晃盪,以達到疏浚河床的目的。
衛辰搞清楚浚川耙的原理,頓時大揺其頭,斷言道:“此物無用!”
“為何?”
顧廷燁詫異地問道。
他剛才也聽到趙策英關於浚川耙的描述,覺得十分合乎情理,只是不明白衛辰為什麼會說這東西不行。
“此乃緣木求魚!”
衛辰沉聲解釋道:“今日將泥沙掘松,明日就能再淤積,就算日日施行,也比不上河水泥沙淤積的速度,只是徒耗人工罷了。”
顧廷燁和趙策英聽完都是恍然大悟,接著又不由有些洩氣。
本以為浚川耙是疏浚河流的好方法,可結果還是不行,難道就任由黃河一如既往地氾濫下去不成?
看見二人垂頭喪氣的模樣,衛辰不禁啞然失笑,黃河治水的故事他前世聽的太多了,那些行之有效的方案他也能粗淺地說個大概。
當初會試的第五道策問就是河工,衛辰將自己知道的治河之策基本全寫了進去。
只可惜,這份考卷在會試後就被束之高閣,沒有誰會真的把上面的內容當回事兒。
衛辰對此也是頗為鬱悶。
如今衛辰主政一方,終於可以親自動手,將這些一直停留在紙面上的治河之策付諸實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