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等的傳送地方各省級衙門觀政,一旦知縣或者同品級地方官有缺,立即可以補缺,這就是榜下即用的老虎班,鐵打銅鑄的七品前程。
然而,這卻只是同科進士中最差的。
第三等被派到六部、都察院等京城重要衙門觀政,等京察出缺後,便可補缺成為京官中的一員,比那些在地方上苦苦掙扎的同年幸運了不知多少倍。
要知道,京官的含金量可比地方官強多了,比如正七品的京官,外放地方一般會授予正六品,這可不是升官,而是平調。
這就是京官對於地方官的等級壓制,所以才有許多官員死活都要留在汴京,不肯外放。只要留京,靠近中樞,將來總有升遷的門路。
第二等,選為庶吉士,獲得入翰林院深造三年的機會,鑽研各種文史典籍,學習處理政務。
三年後散館考試,成績優異者留館,授為翰林編修或者檢討,正式成為三鼎甲那樣的翰林,然後沿著他們的道路前進。
而第一等,自然就是衛辰、李祚昌、蔡瑄這三鼎甲。
朝考對他們而言只是走個過場,不論朝考成績如何,他們都會入翰林院,大好前程早已註定。
狀元衛辰授從六品修撰,榜眼李祚昌、探花蔡瑄則都是正七品的編修,直接就可以去翰林院報道。
月底這天,被衛辰拉著去看榜的盛長柏果然在二等的名單中看到了自己和王堯臣的名字,二人都被選為了庶吉士,日後就都是衛辰的同僚了。
當日,三人便一同前往吏部登記官牒,領取官服。
官服分為公服和常服,公服是上朝時所穿,常服則是平日坐衙辦公時所穿。
五品至七品服青,衛辰本官為從六品修撰,加贈五品朝議大夫的散官,著團領衫青袍,用烏角革帶。
穿上這身官袍,衛辰就再也不是那個整日皓首窮經的破落窮酸書生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衛辰自此也算勉強踏入了治國的行列。
從吏部出來,三人各自回家休息了一日,次日便結伴前往翰林院報道。
官員到任之日,自然少不了一番繁文縟節。
三人入了院門,與負責迎接的前導官見禮後,便在前導官的引導下先入聖人祠祭拜,再去昌黎祠祭拜。
這昌黎便是韓愈韓昌黎。
韓愈一生未入翰林院,卻被所有翰林尊為文章典範,衛辰以往的文章常被稱作韓昌黎復生,由此也可見考官對其評價之高。
拜完兩祠,三人便入了內堂。
西面的講讀廳是正六品侍讀、侍講的辦公地點,侍讀侍講統稱講官,有入值大內,為天子講經之責。
而東面的檢討廳,這裡就是從六品修撰、正七品編修以及從七品檢討的辦公地點。
若無意外的話,衛辰三人未來幾年的工作時間,便極有可能都是在這裡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