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後,梁寧在《一段關於國產晶片和和作業系統的往事》中寫道:
就像十多年前,只要搞定知識版權問題,選擇技術路線,找會幹的人,投入幹,CPU\晶片就能夠做出來。搞不定的依然是作業系統。
這句話,很多人都印象深刻。
但是在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個句子注意到的人卻很少,那就是:差距大的,依舊是生態!
什麼是生態?
用現在的話說:美團是保姆、滴滴是司機、微信的秘書、淘*是商場.......如果沒有這些應用,就算作業系統再流暢、再迅速,也沒有人會需要它。
這就是生態。
生態,何等重要,以至於IBM嘗試過、摩托羅拉努力過、SUN奮鬥過、甚至連INTEL都想擺脫WinTel聯盟,結果呢?幾百億美金花出去了,徒勞無功!(pc系統,非伺服器)
(在這裡要說明一下,CPU的ISA(指令集)是軟體生態系統的基礎;反過來說,CPU的發展同樣需要軟體生態系統的支援。)
……
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稱為”路徑依賴“,它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個詞放在鐵軌身上真是最合適不過了。
標準軌由最先使用鐵路的英國提出,最初的設計師是設計有軌電車的,電車的軌道寬度來自於馬車輪距,而馬車輪距是怎麼來的?
是兩千年前古羅馬根據兩個馬屁股的寬度來決定的。
也正是這兩個馬屁股,決定了當代美利堅火箭推進器的寬度(因為它需要鐵路運輸)。
這就是路徑依賴。
於是當我們站在21世紀,看到那些作業系統、手機OS、excel的1900閏年問題,加了硬體編譯器的RISC處理器等等等等都是因為歷史的包袱造成的。
那麼問題來了:
種花家沒有能設計指令集的專業人才,沒有能做出普及世界的程式語言的程式設計師,甚至沒有任何能擺脫路徑依賴的開創性技術,一切晶片指令集、程式語言、應用軟體等等等等全部是美利堅開發的......
所以,對於廣大老百姓所認知的CPU和作業系統來說,在種花家就是........
無解的。
我們做不出來!
……
也許有人想到了安卓。
它開源、免費。不像蘋果那樣取得了ARM指令級授權,所有IPHONE上的程式全部是ARM原生應用。
它從誕生之初,谷歌就要求所有程式採用JAVA編寫,執行在DALVIK(谷歌開發的虛擬機器)上,而不願意看到手機領域裡ARM一家獨大,它希望給MIPS、X86等其他CPU一個機會。
對於種花家來說,它甚至是國內眾多手機廠商的救世主!
可是,那又如何?
JAVA——sun公司。
這麼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告訴我們:就算安卓受到的ISA桎梏很少,可是請看看它的軟體開發生態吧。
我們追求自主作業系統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不受制於人嗎?
所以程式語言呢?SUN公司的專利呢?不受制於人了嗎?
不!
不光如此,就算趙宋收購了安卓,谷歌還能開發出全卓,套卓,就算特斯拉有底蘊、有能力、有人力資源能達到前世安卓的高度,也不能忘了特斯拉終究是終端廠商,其他手機廠商可不會給自己培養一個爸爸出來。
至於像蘋果一樣做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