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朝時期,佛門興盛,自然會有許多向佛之人。
只不過,佛門早已被妖祟暗中竊據,並非是清淨之地,這些人的向佛之心愈是堅定,便愈發難以逃脫毒手——
出淤泥而不染?
前提是能出來啊!
當人們出家為僧的第一步,便是化作妖祟身上的皮囊。
世間自然不可能再孕育出真正的高僧大德。
正因此,江賀斬殺惡僧的次數與比例,遠遠高於其他宗門勢力,甚至被世人當成厭惡佛門……
這顯然不可能。
江賀清楚一切的真相,並不會如世人那般,將“竊佛之妖”與“萬世佛門”劃上等號。
他很清楚,往前再看千萬年,佛門與道門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或許仍有以佛之名,為自身謀取利益的惡僧……也同樣會有更多濟世救人的高僧大德、普度眾生的菩薩佛陀,令人尊敬。
所以,確認了武悠的心意後。
江賀並未勸說他改變想法,反而樂意相助。
只要你不走上歪路……
學佛?學唄!
跟在我身邊慢慢學,等到成長起來,同樣可以成為救濟一方的強者,至於佛法還是道法,不過是手段的區別罷了。
至於親手培養出一個佛門精英,是否屬於資敵行為。
會不會扭轉佛門日益變差的風評,讓許多厭佛之人改變想法,生出禮佛之心,投入佛門,最終成了人皮……
倒是不用顧慮這一點。
凡事都有兩面性。
一位聲名極佳,真正濟人無數的得道高僧,確實可以提升佛門在世人眼裡的印象值,拉回一些風評。
但是……
反轉過來。
如果這位得道高僧,同樣不喜佛門呢?
一位得道高僧,不入寺廟、不入靈山、不入佛門,只修心中之佛……
就連他都厭惡佛門,那麼風評豈不是會急轉直下,降至冰點?
江賀也可以順勢推崇他的理念。
敬佛非敬僧,禮佛非禮人。
只要操作好一點,不僅不會為佛門提供KPI。
或許還能讓一些原本的禮佛之人,將重點從佛門、寺廟,轉為理念性的佛經。
學佛不拘泥於地點。
只要心懷善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無需入寺出家,無需拘泥於是否為僧,俗家弟子亦可禮佛,功德不減。
“揭露罪惡、打擊聲望、提出理念、踩一捧一、倡導新型禮佛……”
“多管齊下,就算暫時不好踩雷,也能借此打擊妖佛之宗,令其傷筋動骨!”
“前往寺廟的禮佛之人變少,佛寺再想增添新鮮血液,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至於武悠提出的問題:
不去佛寺,哪裡來的佛經?
這還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