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賽與歐冠這兩項賽事同時擺在面前的時候,俱樂部們應當如何抉擇?
這是一個問題。
小孩子也許會說,我全要。
但成年人知道身體會頂不住。
球員畢竟不是鐵打的。
在很多領域,工業化都取代了傳統的手工作坊,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潮流。但是工業化發展在足球這個領域完全無法推行。
至少是目前為止還不行。
雖然在守望的世界裡,智械可以做出常人無法做出的高難度動作。但在現實世界中,機器人踢足球,沒有楚歌的華夏男子足球隊都可以血虐他們,不存在任何難度,同時也不會帶來任何的觀賞性。
現代足球依舊是依靠球員們的肉體來踢球。
只要是血肉之軀,就一定存在身體機能的極限。任何人都不可能例外。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有系統作為外掛,楚歌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傷病,在每一場比賽都體能充沛的原因。
楚歌的這個外掛,說白了也就是為他提供學習能力的上限,並透過各種複雜的運算,為他的各項能力運用提供最科學的指導,一方面是幫助楚歌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另一方面則是提供科學踢球的參考。
別說是沒有無限體能,傷病免疫的功能,就算是有,楚歌也不敢用。
這種輔助功能一旦開啟,不被人發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球員被別人怎麼踢都不會受傷,哪怕是鏟到最脆弱的關節,也能透過隊醫的簡單治療就能立刻活蹦亂跳的正常恢復比賽,並且在賽後檢查中一切指標都健康無比,那他還是一個正常人嗎?
如果一個球員兩天前在亞洲完成兩場高強度的比賽,然後飛了一天回到歐洲,不需要調整時差,不需要恢復性訓練,馬上就能在另一場高強度的聯賽中大殺四方並打滿全場,而且還不是一次兩次偶爾如此,是每次都如此,甚至是到了賽季末期都能做到,並且每一次藥檢都指標正常,那麼人們不會有任何的懷疑麼?
這樣超越正常人類身體極限的現象,其科研價值甚至會超過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的價值。
誰不想永遠健康且充滿活力呢?
話說回來。
既然所有人都存在身體上的極限,那麼在密集的賽程中有所取捨就成為一種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說有選擇的放棄一些比賽。
或者經常進行常規性的輪換。
只有一種能力可以超脫這種限制,
那就是鈔能力。
如果一支球隊裡的一線隊成員,全部都是最優秀的球員,他們自然可以選擇全都要,在各條戰線上都選擇重拳出擊。
在媒體看來,曼城毫無疑問就是這樣的球隊。
在經歷去年夏天以及冬季轉會窗的兩次大撒幣之後,曼城的一線隊基本都是由明星球員組成。
他們可以毫不費力的派出兩支完全不同,且都具備極強競爭力的球隊,同時參加不同戰線的比賽。
當聯賽賽程與歐冠賽場有所衝突的時候,這就是曼城最大的優勢。
不過,即便是曼城,他們的替補陣容與主力陣容相比,還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因此,他們也需要在歐冠與聯賽中有所側重。
做不到完全意義上的“我全要”。
曼聯就別更別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