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先生,您思考的方向錯了。您在物理學領域的造詣無人能敵,但是國際關係以及大國格局之間的拉扯……這是一門不亞於《相對論》的學問。”
“我想給您闡述一個詞語,您看您能理解嗎?”
林弦一字一句說道:
“【核威懾】。”
愛因斯坦看著大猩猩側臉,皺起眉頭:
“核威懾?”
他念叨著這個詞,陷入沉思。
林弦這邊也沒有打擾愛因斯坦,而是趕緊感受一下腦後的“風箏線”。
很好。
就和自己預想的一樣,“風箏線”仍舊堅挺堅固,並沒有因此斷掉;這就代表未來軌跡、以及世界線並沒有因此發生變動。
現在的時空,仍舊是0.0001764世界線。
林弦對此並不意外。
他也是在有絕對把握、不引發世界線變動的前提下,才向愛因斯坦提前預告【核威懾】這個概念。
現在處於1952年的愛因斯坦,肯定還不知道【核威懾】這個詞。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核威懾這個概念,需要在一年之後、1953年底,才會被米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正式提出。
核威懾的核心,就是以絕對優勢的核力量為後盾,發動全面核報復對敵方進行訛詐與威脅,以此讓對方忌憚核反擊、不敢發動進攻。
不管愛因斯坦到底是不是天才俱樂部會長。
此時此刻,提前一年告訴愛因斯坦這個概念,都絕對不會引發世界線變動,因為——
【無論是真實的愛因斯坦,還是天才俱樂部會長,他們都可以活到1953年親眼看到這個訊息,這對於他們而言都是既定要知曉的事實。】
更何況。
核威懾在當前1952年本身就存在,只是藏於暗中拉扯,沒有明面化而已。
原本歷史上的愛因斯坦,即便是在1953年知道了核威懾存在,可仍舊對未來是絕望的,並於1955年抑鬱而終。
也就是說,一個關鍵點——
【是否知道核威懾,並不影響愛因斯坦對於人類未來的悲觀判斷。】
林弦之所以在這裡提出來。
只是想看看愛因斯坦的真實態度。
如果愛因斯坦能被自己說服,那就表示他大機率不是天才俱樂部會長;這個推理結果顯而易見,因為哪怕在幾十年後、核威懾已經保證長久和平的21世紀……天才俱樂部會長對於人類未來仍舊持悲觀態度,還在努力依靠各位天才們創造美好未來。
如果愛因斯坦不能被自己說服,還是堅定認為人類沒有未來……那他嫌疑就比較大了,或許他身上還有其他秘密。
林弦後仰,靠在椅背上,繼續說道:
“您這麼聰明,肯定能想到核威懾一旦形成,對世界格局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十年間,那些發達國家們都會擁有核武器,同時也掌握整個世界的話語權;而這些大國為了保證自己的權益和地位不被篡奪,必然也會想辦法限制核武器擴散、阻止其他國家擁有核武器。”
愛因斯坦抬起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