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弦從椅子上站起身,認真問道:
“他會來福利院專門看你們嗎?”
“那怎麼可能……”
CC笑了笑,解釋道:
“奶奶的福利院位於布魯克林郊區,本身就比較偏僻,平時很少有人往來,我們這些孩子每天也沒事幹,就經常在外邊道路旁玩耍。”
“所以,只要有人、或者有車輛從道路上經過,我們都能看到;愛因斯坦大概每隔幾個月,就會乘坐黑色轎車從福利院門口路過。”
“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下車和停車的。只是有一次,福利院一個小男孩調皮衝上馬路,差點被愛因斯坦的車撞到;然後愛因斯坦就下車扶起小男孩,確定沒有受傷後才放心;然後把我們送進屋,和老奶奶聊了聊天。”
“我感覺他人挺不錯的,非常和藹,也很溫柔。也就是這件事後,他每次再路過福利院門口時,只要看到我們在外邊玩耍,就會停車、搖下車窗,和我們揮揮手打招呼。”
“其實說是經常見……總得算下來,也沒有太經常吧,一共見過七八次的樣子。”
……
林弦默默聽著。
大致明白了。
愛因斯坦和福利院、老奶奶、以及CC這群小孩子,其實根本不熟悉,也不認識。
之所以產生交集,完全是因為一件小事。
而且後續所謂的見面,也只是搖下車窗對孩子們揮揮手而已,算不上真正的見面。
“能告訴我大致時間嗎?”
他繼續問道:
“愛因斯坦大概是什麼時候去布魯克林郊區的?你記不起來詳細的時間不要緊,給我說個大概就行。”
CC眨眨眼睛。
開始回憶:
“福利院奶奶是在我十六歲時去世的,福利院也在那時候關閉,在那之後我就開始街頭流浪。我記得一直到奶奶去世前,我們還見過愛因斯坦開車從門前經過。”
“第一次看到愛因斯坦……我真的記不太清楚了,大概是我十二三歲左右。反正自從那之後,每年都能看到他從門前路過兩三次,也不知道他要去哪裡。”
林弦從茶几上拿起鉛筆和便籤紙,開始記錄。
CC十二三歲時,是1945年左右;十六歲時,是1948年左右。
也就是說。
【1945年——1948年期間,愛因斯坦曾經七八次出現在布魯克林郊區、路過CC所在福利院門口、開車前往某個地方。】
世人皆知。
愛因斯坦的主要活動區域在普林斯頓。
他在普林斯頓大學任職,在那裡居住,整個人生晚年都在那裡度過;甚至死也是死在普林斯頓,然後大腦被普林斯頓醫院的解剖醫生偷走。
理論而言。
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理由,愛因斯坦是沒道理如此有規律、經常性、有目的前來布魯克林郊區。
那麼……
理由是什麼呢?
他一邊思考,一邊踱步,走到牆上懸掛的紐約地圖前,看著上面輻射狀排列的城市佈局:
“布魯克林……郊區……在這裡。”
他手指點著地圖上一個位置,回頭問CC:
“你們的福利院在這個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