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賢良師的一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賢良師的一生 (2 / 2)

他們早就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橫行霸道,誰不渴望一個太平盛世呢?張角確實厲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這是極具號召力的兩個字。

即便在1700年後,洪秀全也還打出“太平天國”的旗幟,可見“太平”二字可以讓造反者反覆使用1700年之久。

並非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司徒楊賜對太平道勢力的擴張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遣散教徒,讓他們回到鄉里種田,這樣張角就可不攻自破。

楊賜的屬下劉陶也上書皇帝,建議懸賞通緝張角。然而,皇帝正縱情於聲色犬馬,哪裡有心思來管這等閒事呢?

在他看來,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動干戈呢?正當楊賜等人的奏摺被晾在一旁時,張角已在加速暴動的步伐。

他把全國分為36個方,稱為36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設立一個領導人,稱為“曲帥”,相當於將軍。

在暴動之前,必須要先做好政治宣傳,給教徒洗腦。張角裝神弄鬼,口中唸唸有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是說要變天了。大漢帝國的歷史就要翻過去,太平道的天堂即將來臨。這種話相當有鼓動力。

太平道的教徒大多來自下層百姓,文化程度不高,不像清流大人那樣會引經據典。但他們切實感受到東漢帝國的黑暗與腐朽,此等腐朽帝國若不死,豈有天理?

除了喊口號之外,張角還要營造神秘的氣氛。他暗中派人混入京城,在京城各辦事官署衙門的大門口都用白灰寫下“甲子”二字。

一時間,一種緊張而恐怖的氣氛籠罩京城。張角手下大將馬元義在荊州、揚州一帶聚集了數萬教徒,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預言。

同時,馬元義秘密派人攜鉅款前往京城,賄賂中常侍封諝,拉攏他為內應。只要教徒攻打京城,他們就在皇宮內發動政變,一舉推翻東漢朝廷,建立新的政權。

計劃很宏大,夢想很美好。然而,現實很殘酷。不是每個教徒都想推翻朝廷,有些人只是湊熱鬧,談不上有信仰。

當馬元義秘密籌劃起義時,有一個教徒叛變,向官府告密。漢靈帝震驚,他沒想到竟有一群暴民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

他立即下詔逮捕馬元義,以車裂酷刑處死。緊接著,大搜捕開始,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殺無赦。很快,1000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詔令快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捉拿張角歸案。

面對突發變故,張角釋出起義令,準備提前行動,派人通知全國36方,定於二月起義,起義標誌是頭裹黃巾。

這一年是東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農曆甲子年。宗教的號召力是巨大的。張角對此密謀已久,雖然計劃被朝廷察覺,但他仍然掌控局勢,果斷髮動全國武裝起義。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兩個弟弟張寶、張梁分別稱為地公將軍和人公將軍。這場暴動由於起義軍頭裹黃巾,因而在歷史上被稱為“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醞釀已久,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也有精心的準備。因此,在起義初期,起義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36個方同時起義,範圍波及大半個中國。太平道教徒焚燒地方官署,州郡烽火連天,天下震動。

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大多是貴族子弟或買來的官,盤剝百姓有一套,聽說暴動,個個跑得比誰都快。黃巾軍攻城略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控制許多州郡,政府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丟盔棄甲。

黃巾起義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為準備不足,匆匆上陣;另一方面與東漢的軍事制度有直接關係。與西漢相比,東漢的軍事制度存在明顯的缺陷。

中平元年(184年)3月,北中郎將盧植奉命討伐張角。盧植連戰連捷,斬獲萬餘人,逼得張角等人退守廣宗(今河北威縣東)。

就在漢軍頻繁進攻時,張角將弟弟張梁的軍隊也調回廣宗,加強守備力量。自起義以來,張角殫精竭慮,在官兵兇悍的反撲下苦撐危局,最終積勞成疾,病死於廣宗。

隨後,皇甫嵩接替盧植成為漢軍主將,不久便攻破廣宗,斬殺張梁在內的黃巾軍3萬多人。皇甫嵩命人挖開張角的墳墓,剝去官服,將其首級送到洛陽報功。最終,叱吒風雲的張角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

縱觀張角的一生,他堪稱開創三國時代的關鍵人物。如果沒有他,或許就沒有漢末三國這個動盪的時代。

然而,在歷史上,他卻沒有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反抗正統朝廷的叛賊。在如今火熱的各種三國題材遊戲或影視劇中,張角也常常被醜化,被稱為“黃巾賊”。

然而,正是朝廷的黑暗腐朽,才把老百姓逼得走投無路。他們只是不願成為橫行霸道的官吏的餓殍,才奮起反抗,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因此,張角作為反抗壓迫的領袖,毫無疑問是一個英雄。

【滅蜀的第一功臣,出身貧寒的軍事奇才歷史小知識人物】

鄧艾屢敗姜維,滅掉蜀漢,堪稱居功至偉。他還是魏國僅有的兩位位列武廟的名將之一。他出身寒微,卻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堪稱三國時期一顆耀眼的明星。

然而,如此傑出的人物不僅下場悲慘,而且在歷史上也常被低估。他就是三國時期的軍事奇才——鄧艾。

說到鄧艾,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出身寒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為丈夫。”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中鄧艾的一句臺詞,是他在聽聞姜維嘲笑其幼年放牛且口吃時的回答。而用在正史中的鄧艾身上,也十分貼切。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