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雖然西域諸多小國一下子知道了漢朝的富庶,紛紛表示臣服,但其背後不乏因貪圖漢朝錢財而表面上臣服,實則兩面派、牆頭草的國家。
此時,漢朝的軍事影響力還未觸及西域,而靠近西域的匈奴因雄踞西域多年,暗地裡仍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因此,地處西域腹地樞紐的樓蘭國和車師國,仗著有匈奴的支援,公然劫殺漢朝使者,圖財害命,成為漢朝通往西域的嚴重障礙。他們認為漢朝路途遙遠,肯定不會來攻打,從而肆無忌憚。
漢武帝意識到,西域諸國只是貪圖漢朝的錢財,並非真心結盟,唯有動用武力,收拾牆頭草,才能震懾西域諸國,使他們真正臣服。
於是,為確保西域通道,漢江趙破奴帥700輕騎突襲樓蘭,俘虜了樓蘭王。之後,趙破奴又率軍數萬擊破車師,威震西域。
俗話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趙破奴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攻陷樓蘭的將軍,也成為了歷史上征戰西域第一人。在此之後,通往西域的阻礙被徹底清除。漢朝的軍事影響開始進入西域。
隨後,漢軍開始在玉門到酒泉之間修建防禦工事,一方面防備匈奴對西域的干涉,一方面方便就近調兵進入西域。
雖然在擊敗樓蘭和車師之後,漢朝的軍事影響開始進入西域,但其主要影響還是在東部地區。
而在西域的西面,還有兩個實力稍強的國家:烏孫和大宛。為了擴大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漢朝派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先後與強國烏孫和親,拉攏其形成聯盟,一起打擊匈奴。而大宛國曾拒絕為漢朝提供汗血寶馬,並且還殺害漢朝使者。
於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兩次遠征大宛,實則是震懾西域諸國,充分體現了那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然而,兩次遠征大宛雖以慘勝收場,但還是讓西域小國全部臣服於漢朝,從而孤立了匈奴。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這也算是漢朝“雖遠必誅”的極致體現。
此後,漢武帝首次在西域建立屯田制度,開始在輪臺駐兵屯田,並且設定使者校尉,這是漢朝在西域最早設立的軍事和行政機構。從此,漢朝的軍事影響力開始深入西域。
隨著漢武帝去世,其兒子劉弗陵繼位,即漢昭帝。
因為多年的對匈戰爭使得漢朝國力損耗嚴重,在政權交替之際,匈奴開始把手伸向西域。於是,西域各國開始蠢蠢欲動,樓蘭、車師勾結匈奴,殺害漢使,搶奪財物。
此時,西漢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挺身而出。他帶上金銀財寶來到樓蘭,以賞賜之名引誘樓蘭王上當,找準機會刺殺了樓蘭王,並且說出了那句名言:“漢兵方至,敢有動者,滅國矣。”此舉使得西域各國不敢再有叛變之心。
此時的漢朝開始休養生息,不宜動用軍隊。傅介子以極小的代價贏得了掌聲,使得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得到了穩固,堪稱孤膽英雄。
隨著休養生息,匈奴不甘心在西域失去往日的勢力,於是糾結車師聯合進攻漢朝盟友烏孫。
而漢朝政府兩次全力支援後,漢宣帝登上歷史舞臺。面對匈奴的入侵,西漢最強外交官常惠出場。這裡需要了解一下這位被埋沒的英雄。
常惠作為副手,曾經跟隨蘇武出使匈奴。後來蘇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北海一帶放牧,常惠也未能倖免,一同被扣押在匈奴達19年。
後來在漢朝使者和常惠的斡旋下,蘇武和常惠才得以回到祖國的懷抱。19年後,曾經的少年變成了中年大叔。
二人矢志不渝地維護漢朝的威名,然而人們往往只會記得第一名,卻沒人會記住第二名。就這樣,蘇武家喻戶曉,而常惠卻被人遺忘。
然而,常惠不僅充滿氣節,更是功績卓著。面對匈奴在西域的作亂,漢宣帝派遣常惠出兵西域,團結烏孫、莎車、疏勒等國,打敗匈奴,使得漢朝對西域的控制進一步加深。後來,匈奴聯合車師再次反叛,常惠率兵大破車師。
隨後,匈奴發生內亂,常惠趁機收降日逐王,威震西域。至此,匈奴統治西域的機構隨之撤銷,親匈勢力幾乎被清除殆盡,使得匈奴很長時間內在西域再無立足之地。
漢朝用金錢外交、和親、軍事打擊、以夷制夷等手段,終於使得西域大國烏孫、車師和漢朝形成鐵桿聯盟。自此,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達到了頂峰。
公元前60年,漢宣帝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鄭吉被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西域都護從此成為西漢王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屬中央領導。
西域都護相當於內地的郡太守,除直接掌握和領導漢朝在西域的駐軍外,還可以調遣西域諸國的軍隊,維護地方安寧,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
從此,西域地區正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正如《漢書》所說:“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縱觀漢朝經營西域的歷程,經過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代帝王的銳意進取,透過軍事、外交、屯田與戍邊等多種手段,最終達成了與西域和平共處的局面。
從最初的“斷匈奴右臂”戰略,向經營西域的國家戰略成功轉變。
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歷經80年的崢嶸歲月和不懈努力,無數英雄為此國家戰略付出了心血。
其中,霍去病、衛青、常惠、傅介子、解憂公主、鄭吉等,他們堪稱民族的脊樑,是值得銘記的英雄。
【一口氣看完東漢最後的名將,最後的功臣,皇埔嵩歷史小知識】
他是東漢末年的第一名將、第一功臣,功績卓著,彪炳史冊。他被稱為“東漢救火將軍”,用兵如神,為大漢續命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