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諸朝陪我刷短影片> 第二百七十二章 漢武帝的醜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二章 漢武帝的醜聞 (2 / 2)

《明史》第195卷有這麼一條關於王陽明的記載:“守仁母14月而生。”意思是說,王陽明是在他母親懷孕14個月之後出生的。

再比如秦始皇嬴政,根據《史記》的記載,也是在懷孕一年之後出生的,這一部分內容記錄在《史記·呂不韋列傳》裡。

這段內容介紹了秦始皇的身世,還提到秦始皇是在懷孕12個月後出生的。無論是秦始皇的12個月,還是漢昭帝和王陽明的14個月,這麼長的懷孕時間顯然與我們的常識不符。

而這些記載並非出自野史,而是出自正史。《漢書》作為史書,不至於記載一件子虛烏有的事件。

所以,鉤弋夫人懷胎14個月後生下劉弗陵,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史書中誇大其詞;二是漢武帝被戴了綠帽子。

其二,漢武帝老年得子

漢武帝62歲時生下劉弗陵。現代醫學表明,在醫學條件非常發達的今天,大多數男性性功能衰退的時間在50歲以後,基本在60歲左右會失去性功能。

那麼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人均壽命不到30歲,醫學落後的情況下,漢武帝在60多歲還能讓鉤弋夫人懷孕,這確實不可思議。

並且漢武帝共有6個兒子,漢昭帝作為小兒子,與他第5個哥哥昌邑王劉髆相差10多歲。

如果說漢武帝的性功能沒有消失,在既沒有刻意避孕的理由,且那個年代又沒有完善的避孕措施的情況下,那麼劉髆和劉弗陵之間年齡差距如此之大,10多年間漢武帝卻沒有其他兒子,不禁讓人奇怪。

其三,漢昭帝哥哥的爆料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在巡遊途中病逝於五柞宮,太子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新帝即位後,賜給各國諸侯王璽書,通告先皇喪事及皇位更替。

璽書抵達燕國,劉旦卻覺得書簡上的規格比以往要小,不肯哭喪,並對燕國的大臣們說:“這次的璽書規格比以前小,恐怕是長安發生了什麼變故。”

劉旦懷疑新帝即位是朝中大臣操縱的結果。於是,他暗地勾結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等密謀造反。

劉旦說:“從前呂后在位之時弄虛作假,把惠帝之子劉弘立為皇帝,諸侯王們侍奉了8年。

後來呂太后駕崩,大臣們誅滅了呂氏各王,天下之人才知道劉弘不是孝惠帝的真兒子。我身為武帝的長子,反倒沒能立為皇帝,我上書建議為父親立廟也不被採納。

現在立的這個皇帝,我懷疑他不是劉家的人。”劉旦隨即與劉澤等人謀劃,聲稱昭帝不是武帝的兒子,而是奸佞之臣所立,號召天下人起來一致討伐。

雖然劉旦的爆料有為自己造反增加藉口的嫌疑,但這件事卻也是史學家司馬遷曾說過的:漢昭帝在漢武帝駕崩時才七八歲,且有年長的兒子在外,又是死在巡遊途中,而讓大臣立幼子,難免讓人生疑。

對照秦始皇之死,同樣是病死在巡遊途中,趙高、李斯矯詔立幼子胡亥,扶蘇被殺。如此一來,也能理解劉旦的疑慮。

漢代以孝治國,那麼劉旦究竟是為了謀得皇位而造謠父親漢武帝,還是在當時已經發現了端倪才有此一說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歷史總是這樣有趣,史書中的隻言片語背後卻是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那麼,各位認為漢昭帝究竟是不是漢武帝的親生兒子呢?

【一口氣看完有仇必報的異類,公羊學派歷史小知識】

他是儒家中的異類學派,因飽受詬病而逐漸被拋棄;他是中國人的復仇哲學。其所提倡的大復仇精神,充滿了對不義的憤怒與熱血抱負。

本期影片,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儒家中的一個特殊學派——公羊學派。

公羊學派始於戰國時的齊人公羊高,之後長期在公羊家族中傳承。顧德明曾指出,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公羊傳》的一個學派,屬於今文經學內部最重要的分支學派之一。

我們都知道,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董仲舒正是公羊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因此,這裡所尊崇的“儒”,也特指公羊學派。

公羊學派的核心思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大一統”,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一思想對中國歷史脈絡的延續以及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二是“大復仇主義”,這一思想在如今看來如同異類,但它恰恰代表了中國人血性的復仇哲學。

孔子曾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主張,如果別人傷害了你,就應該予以反擊;別人給你幫助,就應該予以回報。

可見,孔子是反對所謂的“以德報怨”的道德綁架的。公羊學派繼承了孔子“以直報怨”的思想,提倡“大復仇主義”。那麼,公羊學派的復仇思想為何能成為中國人的復仇哲學呢?

其一,君父之仇必報

中國人有幾大恨,其中“殺父之仇”為首。俗話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是中國人仇恨的最高階別,也是千百年來印在我們心靈深處的東西。

而這一思想的來源正是公羊學派的大復仇主義。《公羊傳》中說:“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這強調了國君和父親之仇必報,是作為臣子和兒子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不僅如此,《公羊傳》還提出了“仇者無視焉可以通”的原則,即任何時候都不能與仇人交往,表達了必須與仇人不共戴天的立場。

伍子胥因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一夜白頭。他最終歷經千辛萬苦,攻破楚國,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

伍子胥的故事備受推崇,被稱為“無雙”。由此也能看出,中國人的血脈中一直有著對不義的憤怒和熱血的復仇精神。公羊學派所闡發的“春秋大義”,也是古人重要的指導思想和行為規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