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一年末。
大明王廷德陽城外的通商口岸裡。
無數的商賈一個個如喪考妣。
無他,就在剛剛,他們收到了從大唐傳來的訊息,凡是從大明進口的商品,都要增收一個進口稅,而其稅額高達三成。
加之以前的那些苛捐雜稅,還有運費,他們的利益點已經被壓到很低很低了。
雖然說如今的運費要比以前便宜多了,畢竟有長明物流了嘛,但商人就是如此,能最大化賺一千的,只賺了八百,那都叫虧……
所以這會兒,口岸之中,那些商賈一個個都是一臉的沮喪。
少賺了,那是真的該死啊。
雖然他們都只是各地豪商留在大明的掌櫃,但這個年代給人打工的掌櫃,那是真的盡職盡責。
就像主家不掙錢,虧的是自家錢一樣。
這才有了他們一個個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
不多時,這些商人就聚在了一起。
其實能聚在一起的,也都是沒什麼門路的豪商,比如長安那些勳貴家的商鋪,這會兒就不受一點兒影響。
因為早就收到訊息的他們,壓根就沒有采買。
官商官商,在任何時代,那都是高人一等的存在。
這也從側面證實了,無論哪個年代,有錢的終究玩不過有權的。
“諸位,想想辦法啊。”有人焦急地說道,“此番,大唐不單單增添了什麼進口稅,甚至還限制了大明很多商品每年的進口份額。
要知道,我們手裡,加上那些勳貴家手裡,可都屯著大量的貨。
這限制了份額,還能限制他們的?
不限制的都是我們?”
一聽他這話,眾人都給幹沉默了。
這話倒是沒說錯。
人家有權有勢的,限制了份額也定然是優先那些人,可他們呢?難道就只能砸在自己手裡了?
要知道,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流通。
如果資金一旦被鎖死,流通不起來,再大的生意也能被拖垮。
這會兒,眾人聞言,無不是相顧無言。
“要不去信問問各家?看看能不能聯合起來,找朝廷說道說道?”有人低聲道。
“行了吧,還找朝廷?”當即就有人反駁道,“你真當朝廷的那些官老爺不知道我們這麼幹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人家比你我想得更長遠,但人家還是這麼做了,這說明了什麼,你還沒想明白麼?”
“於朝廷而言,他們想對付的不過是大明的商業罷了。此番大明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西域,讓他們有了危機感,我們不過是人家摟草打兔子罷了。
說直白點兒,我們就是殃及池魚中的池魚……”
說完,那人也是一臉的無奈。
這就是小人物的悲哀吧。
當然,他們也不是真的小人物,想當初,他們回到自己的地界,那也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只是面對比他們更有權勢的人時,他們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人物。
“這不行,那不行,我們總不能眼睜睜的乾坐著吧?”剛剛抱怨的那人繼續說道,“難不成,我們在大明採買的物資,又在大明發賣?
那還不虧到姥姥家了?”
不是說大明沒有做生意的環境,相反,大明有!
而且市場還很大,畢竟大明的百姓這些年可是沒少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