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頓時啞口無言。
這一君一臣說得好有道理!
打鐵還需自身硬,沒毛病,這話真沒毛病!
可問題是,工業的變革哪有說得那麼簡單?
說句牽一髮而動全身也不為過。
“陛下,工業的改革的確已經到了一個必要的時刻,但不可操之過急才是。”房玄齡說道,“就以如今大唐的國情來說,確實做不到。
當然,我們可以小範圍內的嘗試,但也只能是小範圍。”
他知道已經無法阻止李二了,是以退而求其次,準備縮小範圍。
李二卻冷笑道:“大明是個什麼光景?難道說,大明比大唐的國情更好不成?”
“船小好調頭啊陛下。”房玄齡連忙說道,“大明舉國之人口,不過我大唐一州一府罷了,豈能相提並論?
再說了,殿下不怕失敗!”
他這麼一說,李二都是一愣。
這話可就惡毒了啊!
幾乎是在說李承乾沒把大明的子民當人,完全就是一個實驗品!
不過他話說錯了麼?
其實也沒,至少在他們心中的確就是如此。
哪怕李二也是這麼想的。
李承乾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能把大明經營下去,那自然是最好的結果,這為他今後留下了相當豐厚的一筆政治財富。
可如果經營失敗了,那又如何?
那只是一個失敗的教訓,他也有了這方面的經驗,這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極好的。
換句話說,李承乾是有退路的,這就是他的優勢。
退一萬步說,他還是大唐的太子。
可這話不能說啊。
這一下,頂得李二也不知道說什麼是好。
的確,他能理解。
“高明的容錯率是比我大唐要強一些。”李二點了點頭說道,“但從這一年多的發展來看,他選擇的這條路未必就行不通。”
“行不通的。”房玄齡當即就說道,“大明王廷才多少人?大唐又有多少人?
殿下可以大力發展工業,是因為他真的能從各國籌措到足夠養活整個大明百姓的糧食,不管殿下用何種手段,他終究還是做到了。
但大唐不同的,陛下啊。
大唐的人口是大明的十數倍不止,天下哪兒還有國家能讓我大唐籌措如此之多的糧食?”
“這和糧食怎麼又扯上關係了?”李二擺了擺手,道,“你看大明的工業,其實絕大多數都是在圍繞著民生在走。
就好比此番的曲轅犁,最終受益的不還是百姓麼?
所以,工業走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斷然不會影響到農業的發展,甚至會成為農業的助力。”
“話不是這麼說的。”房玄齡並不認可李二的說辭,“當工業走到大明那個程度的時候,商業必將大興,而大家也都看到了工業帶來的利益。
到了那個時候,投機取巧就能家財萬貫,又還有幾人安心耕作?
人心不古啊!”
他說完,其餘人也是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