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從來就不缺乏聰明人,尤其是這些能在官場上混跡的傢伙。
要在官場上混跡,光是才華可不夠,還需要足夠的政治智慧。
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中,這種事兒其實也是屢見不鮮。
就好比李白、蘇軾這兩傢伙。
他們有才華麼?
好傢伙,這他娘都不應該是個問句!
單以才華而論,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蓋過他倆的鋒芒?
可這兩貨才華是有了,但政治智慧顯然是不夠的。
所以在官場上,他倆都沒有太大的作為。
當然,這麼說可能也不準確,但他們兩人在官場上的成就的確和他們自身具備的才華不匹配。
姑且不管李元景了,視線回到李承乾的身上。
自從李承乾決定讓牛進達出任西域大都護後,他就一直在琢磨阿史那泥孰此番歸附還會有什麼後招,這也是他遲遲不肯單獨接見阿史那泥孰的原因。
這傢伙,明顯是個聰明人。
而且,經歷了這麼多後,他也不敢輕視古人的智慧。
提前做好準備,儘可能的以防萬一,是他唯一能做的。
“來人,傳普西偌、李勤儉。”細細琢磨了一番後,李承乾說道。
不多時,普西偌和李勤儉應召而來。
“戶部近來的工作可有進展?”李承乾直截了當的問道。
雖然各國的使團回去了,但他們都留下了相應的工作人員在此和大明商談相應的事物。
不說大明開放貿易口岸,單單就大明如今的情況,盯著大明軍械的傢伙那就不是一個兩個。
“回殿下。”普西偌聞言拱手說道,“戶部於昨日已於薛延陀初步擬定了軍械交易的方案,此番大唐北上,於我大明而言,還是有利的,所以在談判的過程中,薛延陀明顯沒有了之前那麼強勢。
當然,這一點兒還要歸功李侍郎,殿下也知道,老臣其實不懂什麼經商之道。”
“普尚書謬讚了,微臣只是從旁協助罷了,大方向還得靠普尚書把關。”
李承乾點了點頭,對這兩個臭不要臉的相互吹捧,倒也沒當多大回事兒。
他很清楚,這些傢伙是感受到了危機感。
不過這樣也好,至少能在短時間內避免內耗。
對於麾下這些臣子之間的爭權奪利,他其實不在意,甚至想刻意的去刺激他們一下。
可惜大明王廷發展的時間太短,一時間大家都沒這個心思,也沒這個精力。
不過隨著大明王廷徹底吞併了吐谷渾後,這已經是難免的了。
但內鬥雖然有利於穩定王權,可真要說起來,卻是不利於大明王廷的發展。尤其是他起家的這批人,這些傢伙如今幾乎涵蓋在了大明王廷的方方面面。
要是他們之間起了黨爭,那對大明王廷來說,未必是什麼好事兒。
他又不是嘉靖那種能權衡各方利弊的人物,就算要學,那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學會的。
所以,此番段綸帶著數百的大唐世家學子前來,李承乾還是高興的,這些人的到來,還真就給普西偌這些傢伙找了一個共同的敵人。
當即,李承乾就點了點頭,說道:“不錯,普尚書和李侍郎都用心了。對了,大唐那邊可有人與你們商議過軍械之事?”
“有的。”普西偌說道,“大唐的段尚書,最近也和我們溝透過,不過殿下也知道,長安和我大明之間,路途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