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英明麼?
其實用英明來形容他不太合適,最合適他的兩個字,應該是精明!
有一說一,哪怕他兩世為人又如何?
他確實沒啥領導能力。
上輩子混了幾十年,也就領導了自己婆娘,就這,還得分時間段。
像這種領導幾十萬人討生活的事情,他哪兒來的經驗?
他和這個年代的人相比的話,優勢是什麼?是先知,見識和眼界。
他大致記得一個大概的歷史走向,這就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比如契苾何力,這不就是靠著他的先知提前將其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之上麼?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
至於說見識和眼界,毫不誇張地說一句,他比這個年代的任何人都廣!
在後世那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唐朝人拿什麼跟他比?
就好比這一次處理屈突部,他學的其實就是那位開局一個碗的傳奇帝王。
學他打敗了陳友諒之後,是如何在幾乎兵不血刃的情況下拿下陳友諒的剩餘勢力。
前文就說過,草原上勾連慕容伏允的人不可能只有一個屈突部,他這會兒做的就是讓大家都看看,什麼才是明主。
什麼才是氣度。
這和當年陳理降了朱元璋後,朱元璋做的事兒是不是很像?
當然,環境不一樣,具體操作肯定還是有些差異的,但其目的都是一樣的。
至於說是不是學了個四不像,那就不得而知了。
等李承乾將屈突部剩餘的族人全部安置到各城之後,李承乾也開始動身回去了。
他很清楚,這一次的事情完美的解決了。
至少對他來說,很完美。
不過就在李承乾回日月山的路上,他處置屈突部的故事便在草原上傳開了。
一時之間,整個草原上都在歡呼!
與他們而言,屈突部的確該死,說句死有餘辜都不為過。
但他們歡呼的並不是因為屈突部逃過了一劫,而是他們的王真的是個明主!
即使在盛怒之下,他們的王也不是個嗜殺之人,這就比什麼都強。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王是一個嗜殺之人,誰都希望遇到一個仁慈的君主,這並不奇怪。
而在他們慶幸與歡呼的同時,卻是把所有的怒火都直指慕容伏允!
一時間,群情激奮!
哪怕他們只是嘴炮兩句,但這就是李承乾的目的。
至於那些慕容伏允安插在草原上的棋子們,這會兒也是搖頭無語。
和慕容伏允相比,李承乾當得起明主二字!
同樣的事情,換在慕容伏允身上,別說屈突部,但凡和屈突部走得近些的,都難逃一死。
因為,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過!
到底是要一條道走到黑,還是良禽擇木而棲,這讓他們陷入了兩難之中。
不過這一切暫且和李承乾無關,他在回到日月山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逐了吐谷渾的使團。
不管怎麼說,這種姿態必須擺出來。
當長孫衝帶著將士去使館驅逐吐谷渾的使團時,使館裡的其他人頓時就明白了。
之前李承乾遇刺一定和吐谷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