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會結束,可大火併沒有撲滅。
就以這年代的技術,想要撲滅這種程度的大火,屬實不易。
昨夜大家做的其實也不是以救火為主,而是隔離火勢。
說來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建城之初,他們就預防了一旦遭遇火情,該如何阻止大火蔓延的趨勢。
所以火情才會被控制住,但要說到救火,那就沒辦法了,實在是能力有限。
無數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火焚燒而升起的濃煙,皆是惋惜不已。
不管是誰家的糧食,也著不住這般糟蹋!
好在朝廷當即開了常平倉抑制糧價,否則老百姓更苦。
魏徵走出宮門,看到此情此景,忍不住搖頭嘆息:“若是在幾年前,這些糧食能活多少命?”
眾人沉默不語,不管他們平日是否奢靡,但面對如此多的糧食毀之一炬還是心有不忍。
到了下午的時候,初步的調查結果出來了,事情的起因乃是昨夜糧鋪掌櫃在庫房裡清點糧食,因為太過睏倦,在庫房裡睡著了,最終燭臺落地引發了火情。
加上如今正值秋日,又有微風助陣,最終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而那掌櫃,在知道釀成大禍後,也是後悔不已,最終為了撲滅大火而葬身於火海。
如此一來,死無對證,這場震動了朝堂的大火,最終也就不了了之。
說一千道一萬,民不舉官不究,哪怕是皇帝也沒轍。
不過接下來,整個大唐開始禁絕糧食外流,這倒是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支援。
當王德全知曉這一訊息時,當即派人將訊息快馬送回了日月山。
大唐一旦開始禁絕糧食外流,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大明王廷。
畢竟大明王廷的糧食主要還是依賴從大唐進口。
而大唐的糧食出口,其實也只有大明王廷。
如此一來,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是士族的反擊。
他們在用這種方式,警告大明王廷,莫要動他們的根基。
李二知道麼?
李二其實是知道的,朝堂上又有幾個不知道?
但歸根結底,他們是大唐的君臣,所思所慮,必優先於大唐,這是前提。
所以他們哪怕知道,也不會反對,這是立場。
……
日月山,眾人暫且還不知道長安發生了什麼。
整個大明王廷還是一片欣欣向榮,大傢伙的幹勁兒都很足。
草原上因為大量的人手投入進去,哪怕工程量很大,但也得到了一個穩步的發展。
其中,最顯著的便是德陽城。
一是因為發展的較早,起步基礎要優於其他地方,二是因為地理環境確實佔據了一些優勢,漸漸的,德陽城也就成了整個大明王廷的第三大城。
當然,說是大明王廷的第三大城,其實也就和涇陽差不多,只不過是草原上少見城池才有這樣的錯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