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培養其實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
那是一種認同,也是一種寄託。
是烙印在骨子裡的印記,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它卻實實在在的存在。
華夏文明數千年之所以依舊屹立在這世間不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後世的華夏有句話這麼說‘我們不是崛起,而是在復興’復興的也正是這種精神。
中華兒女數千年依靠著這種早已鐫刻在了我們骨子裡的精神,最終戰勝了無數的磨難,而這個偉大的民族,哪怕暫且沉寂了片刻,也終將因為那數千年來永不磨滅的精神,再次復興!
這不是什麼奇蹟,而是必然的趨勢。
當然,大明王廷如今萌芽的這種精神還不足以與之相比。
但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精神已經開始萌芽了。
一場酒宴,李承乾面子裡子都撈著了,各種小算計,也是一個沒落下,完全超乎了他的預估。
次日,李承乾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和普西偌、伊原錫等人商議。
既然氣氛都烘托到這裡了,他不表示表示,屬實有些沒道理。
再說了,打鐵就得趁熱。
所以,到了中午的時候,大明王廷的第一張告示,終於貼出去了。
同時,數十匹快馬,也是從城門之內打馬而出,奔向大明王廷十數個城池。
在城門口,無數人擠在告示之前,指指點點,他們也不知道告示的內容是什麼,無他,識字的人真沒幾個。
可大明王廷的第一張告示還是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官爺,這告示上寫的啥啊?咱一個大老粗,也看不明白。”一壯漢問道。
“諸位稍安,本官陳昇,這就為大家誦讀一番告示的內容。”陳昇適時走了出來,他是大明國學的學正,平日裡都忙於學堂之事,認識他的人倒是不多。
而其父,便是桃源縣縣令陳定安。
如今在大明國學,他們陳家也算是一家獨大。
以往,大明國學名不見經傳的,可昨夜過後,大明國學總算是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大明王廷,少年之說。”陳昇清了清嗓子,朗聲道,“大明之少年,乃國朝之希望,未來之基石,故,不可廢也。
未來之國朝,定當是大明少年之國朝。
未來之天下,定當是普天少年之天下。
縱觀今日王朝之基石,也是昔日之少年,正是昔日之少年,開我大明萬世之流芳。
是以:
少年強,則國強!
少年富,則國富!
少年在,則國在!
雖,國朝初立,百廢待興,王朝之艱難,皆是有目共睹,可大明之少年,不可廢、不能廢、不敢廢!
故此,明王有令!
大明國學,便開王朝十五城。
凡六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皆可自願進學。
一日三餐,國朝負之!
書本課業,國朝負之!
進學所需,亦有國朝負之!
望大明之少年,他日成才,為我大明王廷,開那、萬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