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很顯然,黃嵩就是這樣的人。
當黃嵩來到李勤儉的府衙時,李勤儉正在接見長安系的商賈。
如今,大明王廷的幾個部門,在這外城都有自己的衙門,為的就是方便他們辦公。
“李侍郎,這朝廷禁止糧食出境,我們也著實沒辦法。”戶部衙門裡,有人無奈地說道。
他們心裡也苦,長安那邊又要他們創收,又要給他們戴上緊箍咒,兩頭受氣兩頭堵,也是難為了他們。
李勤儉聞言,笑道:“諸位的難處,本官也明白,但大明王廷的難處,還希望你們也體諒一二。”
雖然之前已經有了結論,這東西還得賣,但買賣從來就是誰著急誰吃虧。
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都是生意人,如果換做長孫無忌這樣的老狐狸,你看他著不著急?你大明王廷如今唯一創收的就是這些東西,你敢不賣?
賣了怎麼說都有真金白銀,還能從其他渠道想想辦法,不賣?不賣你大明王廷今後糧食危機的時候,準備抱著這些東西啃?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這些人裡面也不是沒有人想到這一層,可底氣不足啊,說到底,他們不是當家做主的人。
“李侍郎,如今這個局勢,確實非我們所能控制。”程正昊說道,“你看要不我們暫且就以銅錢交易如何?”
李勤儉故作為難地說道:“按理說應該如此,可諸位也知道我大明王廷的困境,真到了糧食耗盡的時候,這銅錢咱也啃不動不是?
再說了,如今往返我大明王廷的大唐商隊,每日都數以千計,就單單你們的商隊,都要損耗我們多少糧食?
今日,朝堂上也商議過了,正在考慮要不要禁止大唐商隊入境。
畢竟,每天入境的商隊,保守得消耗數十石甚至百石的糧食,這還只是一日的消耗。
日積月累的,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聽李勤儉這麼一說,眾人頓時一愣。
這是真要斷絕和大唐的商業往來?
之前他們倒是忽略了,李勤儉這麼一提醒,眾人瞬間反應了過來。
的確,就大唐的商隊,一月保守估計都得消耗數千石糧食。畢竟大唐方面禁止了糧食出境,他們除了消耗大明王廷的糧食,難道還真能把自己餓死不成?
這個問題,也是李勤儉後面想到的。
他能接受大唐禁止糧食出境,但卻必須提防那些士族用這種方式來消耗大明王廷的糧食。
否則,他們一天來個上萬人的商隊,要不了一個月,大明王廷的那點兒儲備糧食就見底了。
這確實是個問題。
眾人也沉默了。
說到底,還是大明王廷今年自身沒有足夠的糧食產量,不得不如此。
“李侍郎,你看這樣行不?”長孫家的說道,“這一次,我們先以銅錢交易,日後如果我們商隊不能解決自身的糧食問題,我們再想別的辦法?先把這次的交易完成了。”
李勤儉故作沉吟,良久後才說道:“也罷,大家都合作這麼久了,這點兒面子還是要給的,這樣,你們去找商行的掌櫃,就說本官說的,暫且就用銅錢交易,能買多少就買多少,無妨。”
他其實很清楚,這個問題只要提出來了,便一定有解決的方案。
長安這麼多勳貴家的商隊擱這呢,而且還是賺錢的買賣,誰願意放棄?
士族確實很厲害,但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他們也得掂量掂量。
“不過醜話我得說在前面。”李勤儉又道,“已經進入了大明王廷的糧食,決計不能外流,這是我們的底線。
至於說,長期留在大明王廷的唐朝商隊,只要沒離開大明王廷,那便享受和大明王廷子民同等的待遇。
可從今以後,大唐的商隊要想進入大明王廷,哪怕是現在的商隊回到大唐,要想重新進入大明王廷,不好意思,糧食自備。大明王廷一粒糧食都不會發賣給這些人。
包括各位自家的糧鋪,也是如此,如有發現違反此例者,大明王廷將永久驅逐其商隊。
當然,若是大明王廷度過了此番的危機,後續自然也會一切如常。”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眾人當即鬆了口氣。
只要大明王廷鬆了口,他們就沒那麼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