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已經年過半百的魏徵,在風燭殘年之際出使大明王廷時。
日月山卻是忙著戰後的諸多事宜。
伊原峰指揮著俘虜們清理甕城。
伊原錫則忙著山谷裡的諸多瑣事。
普西偌便負責在戰場上收集那些戰死勇士的遺骸並將其埋於勇山。
這一次李承乾並沒組織大家都去參加葬禮,只是吩咐少年軍和學堂裡的那些孩子都必須到場,其餘人則是自發組織的。
此時,李承乾正在帳房裡和李勤儉商量著工坊何去何從。
“不行,工坊還是得分開,軍械是軍械,民用是民用,像現在這樣混在一起,不倫不類的反而影響效率。”
李承乾一邊說著,一邊敲著桌子,“有些時候在精而不在於多。”
李勤儉說道:“可如果工坊一分為二,那工坊的效率就大打折扣了,別說支撐一場大戰,就是想讓大家恢復到大戰之前的裝備水平都不夠。
我瞭解了一下,大戰之前,怨軍的兄弟人手是三十支箭矢,七十支弩箭。
而隨著流民軍和万俟璞他們的加入,不算契苾何力的人,我們自身就有兩千一百餘將士。
按照大戰之前的裝備水平,至少需要六萬五千支箭矢,十五萬支弩箭,就這還沒算其他的刀槍劍戟。”
說完,李勤儉嘆了口氣,又道,“不說後續儲備了,就是恢復到大戰之前的水平,如今也做不到。要是再來一場類似的大戰,我們的將士縱使例無虛發,也無箭可射。”
說到底這就是發展太快的弊端。
李承乾擺了擺手,說道:“問題我知道,但出現問題就是讓我們想辦法解決的,而不是將錯就錯。
民用和軍用必須分開,不管有多大的阻力,都要必須做。
你只看到工坊分開之後,可能影響軍械的產量,但你想過沒有,如今的日月山像什麼?像一個大家庭,大家都在同一口大鍋裡吃飯。
雖然現在看似衣食無憂,大家也其樂融融,但時間長久了必然會出問題。
我們不可能永遠固守日月山,也不可能永遠就這些人。
遠的不說,就說鐵勒部,當他們部落裡數萬人抵達之後,難道我們還以這種方式繼續下去麼?
不可能的,當初大家之所以吃大鍋飯,那是沒更好的辦法,大家必須同舟共濟才能共渡難關。
可度過了這道難關,總會有人有些別的心思,他們會想,為什麼我們創造的價值要被別人剝削?他們會想怎麼才能多掙幾個,將來留給自己的孩子。
他們甚至還會琢磨如何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因為有能力的人,總會脫穎而出,這是必然的。
老話常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謂的大同世界終究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奢望。
要想使得我們大明王廷健康長久的發展下去,我們要做的還很多。
當然,你也不要聽我這麼說就覺得大家怎樣怎樣,這是人性,擱哪兒都一樣,沒什麼好指摘的。”
有些話李承乾其實還是沒說,比如時間長了,人多了,總有些人會發現,就算不幹活也不會餓肚子,會滋生一些人好吃懶做的性格。
李勤儉聽了半晌,其實啥也沒聽明白,聽得雲裡霧裡的:“那我們具體要怎麼做?”
“如今我們其實處於最好的階段。”李承乾說道,“你去把伊原峰、普西偌還有伊原錫都喊來,順便把王玄策和契苾何力也喊來,就趁著今天,把這事兒給解決了。”
不多時,眾人齊聚李承乾的帳房。
見眾人到齊,李承乾便說道:“今天把大家都喊來,是有幾個事情要通知一下。
一、從十五日後起,取消之前的食堂制度,各家各戶可自行做飯,放開貿易制度,允許貿易交流,互換有無。
二、軍隊正規化,按時發糧發餉,整編現有的軍隊。
三、開設長明糧鋪、長明布行、長明車馬行、長明雜貨鋪等諸多滿足日常生活的種種商鋪。
四、稅收合理化,各行各業都需要繳納一定的稅收,維持王廷的開支。
五、王廷合法化,制定各級官員及俸祿。
如果還有什麼遺漏,大家都可以各抒己見,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