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九十章 牡丹園 (3 / 3)

他現在已經基本決定接手牡丹園這個專案。

不過資金不是從向陽電子裡面出,而是由他和宋宇歐小陽和歐小軍四個人出資接手牡丹園。

….

結束與許康年的談話後,王衛東又打電話給李月詩,把他打算接手京城牡丹園的事告訴給李月詩。

「李小姐,我們四個人這兩年在港島的收入一共有多少?」王衛東問道。

「四個人裡面當然你的收入是最多的。把四個人的收入加在一起,我估計有4000多萬港幣。」李月詩答道。

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國家出臺政策,企業所得稅是55%。而個人所得稅最高的是45%。

從八十年代初開始,國家逐步降低企業所得稅。到90年代中期的時候已經降低到30%左右。

而個人所得稅部分卻始終沒有變化。

在國外個人所得稅普遍低於企業所得稅,而現在在國內個人所得稅的上限是45%,遠遠的超過了企業所得稅。

所以許多公司裡的高層和老闆為了避稅就在香港成立機構,也就是企業的高層人員在香港分配收入。

向陽電子是一家在港島上市的公司,企業的高層在港島分配收入也很正常,而港島的個人所得稅只有15%。相對比於內地的45%要低的多。

這兩年來王衛東宋宇歐小軍和歐小陽四個人從向陽電子拿到的工資和分紅就是很大一筆。

現在王衛東要動用這筆收入來接盤牡丹園專案。

王衛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李月詩之後,李月詩說道:「除了現有的4000萬港幣之外,你們四位股東還需要以手裡的股份在港島的銀行裡至少要抵押三個多億。接手樓盤重新開工進行建設,又是很大的一筆錢。不過到那時候,如果有源源不斷的賣家購買牡丹園的樓盤,我們就不缺錢了。」

「李小姐,我現在請你去京城見接手牡丹園這個樓盤的港島商人,儘可能的以低價把專案接手過來。我們對港島炒樓花,也就是預售這種方式都不熟悉,這方面最熟悉的就是你。你也到牡丹園的現場去看看,看看值不值得我們入手。到時候我允許你也拿出一部分資金入股。」王衛東說道。

「老闆,你要說話算數。明天我就坐飛機去京城!」李月詩說道。

第二天下午,李月詩就在京城的一家賓館裡見到了港島達利公司的老闆鄧建剛。

愁眉苦臉的鄧建剛疲憊不堪。

靠著在國內買101生髮水發家的劉長明移民到港

島之後大開了眼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時候國內哪有什麼別墅,更沒有像港島這種炒樓花也就是房屋預售的銷售方式。

這時候,京城市政府組成考察團到港島招商。劉長明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考察船,然後回到國內在沙河附近這塊風水寶地拿下了一大塊地皮打算大撈一筆。

可是讓劉長明沒有想到的是在辦理房地產的各種手續的時候卻阻力重重,造成手續不全,而且國家開始控制銀行向房地產貸款,這就造成了劉長明資金短缺,最後不得已,他只能以很低的價格把牡丹園這個專案賣給了港島商人鄧建剛。

不久以後,被債務壓垮的劉長明就死了。

作為港島的成功商人,鄧建剛覺得自己可以憑藉著在港島的經驗在京城這個地方混得風生水起。

可是他接手這個樓盤以後卻處處碰壁,在這個需要人脈關係和不斷踢皮球的地方被折磨的***。

中國可不是他這個級別的港島商人能混的。

現在他帶來的1億港幣資金已經全部耗光了,如果再想不出辦法,鄧建剛只能步劉長明的後塵。

「劉先生,你還認識我嗎?向陽電子的王衛東王老闆讓我到京城來見你,他想拉你一把!」李月詩笑著說道。

不穩定平衡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