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南金國都,臣民惶惶可不可終日。
兩年前,南下侵宋,受挫與長江北岸之後,完顏亮便困於北方完顏雍和南方宋國南北夾擊之局,任何一方率先發動攻勢,另一方必定隨後展開攻擊,使他南北不能相顧。
對完顏亮來說,南方雖好,但北方才是他的根基,他自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成年後曾在燕京做過幾年留守,登基後沒幾年,便又遷都燕京,因此燕京、北方是他不可割捨的地方,是他的故鄉,更是他統治最為穩固的地方,而南方是他夢想要征服的地方,現在征服不了,晚幾年再征服也是一樣。
若北方徹底丟失,被完顏雍收攏過去,時間一長,再想奪回就難了。
大部分朝臣來自北方,當初從燕京遷都來汴京,許多人明面上不敢反對,但卻沒有幾人把親眷帶來汴京,一是對南侵沒有信心,二是對遷都能否成功持觀望態度,成則接親眷來汴京,不成,就避免讓親眷來回扯騰,其三是最重要的原因,一旦親眷搬離北方,他們的房屋、土地和其他資產必定會大幅縮水。
如今燕京歸附完顏雍,汴京城裡來自北方的朝臣十分擔心他們在北方的親眷,由於局勢混亂,兩地聯絡中斷,之前有人私自跑回燕京,再沒回汴京,完顏亮一怒之下將私自跟燕京聯絡的朝臣盡數殺掉,自此再也沒人敢派人回燕京尋找親眷。
但他們對親人的關心和思念並不會因為完顏亮的殺戮減輕或消失,既然不能私下聯絡北方,於是他們便不約而同的建議打回北方去,奪回燕京!
正值多事之秋,打仗、籌集糧草軍需、處理政事都需要人手,把人殺完了,便沒人辦事。
於是完顏亮聽從太子完顏光英的建議,便不再隨意斬殺大臣,並與朝臣共商奪回燕京,剿滅遼陽完顏雍!
南北兩線作戰,兩邊都想顧及,必輸無疑,大臣知道,完顏亮也明白。
兩年前,剛剛從揚州撤兵回汴京的時候,完顏亮還有雄心先以頻繁的攻擊,鎮住宋國,保持邊境局勢穩定,而後迅速率大軍北上,剿滅完顏雍。但在大軍尚未動身之際,燕京便已歸附了完顏雍,北方形勢瞬間大變,等於說之前的上京會寧府和燕京,兩個金國都城都在完顏雍手中,對方勢力大增,再想剿滅,就不是一兩個月,一場戰爭可行的。
在那之後,完顏亮對眼前的形勢便有了清醒的認識,完顏雍定要先滅掉,只有奪回北方,軍隊才能有戰馬補充,軍中才能招募到能打仗的女真勇士和草原各部戰士,不然等完顏雍繼續坐大,徹底統一北方,他夾在完顏雍和宋國之間,必會滅亡。
對完顏亮來說,宋國的威脅遠遠沒有完顏雍的威脅大。
宋國兵力薄弱,絕大部分軍隊不堪一擊,即使宋人召集幾十萬軍隊北上,也不可能輕易攻破汴京城外的防線,更不可能攻破汴京,何況他們只要一戰失利,必會躊躇不前,朝局便會亂,根本不足為慮。
即使宋人僥倖來到汴京附近,也沒有能力攻下汴京城,再退一步,就算宋人有能力攻城,他們也有時間撤離汴京,撤往北方去,反正只要緩過勁來,隨時就能再拿回汴京。
所以,一年多來,完顏亮把軍力重心一直放在北方真定府和河間府,聚攏兵力,伺機奪回燕京,而南方則是以城池防禦為主,只要宋軍不動,他們便不會主動出擊,挑起戰爭。
只是遼陽叛逆完顏雍十分狡猾,調集北方兵馬,派重兵駐守燕京,據城死守,極少出城,除非攻城,不然很難滅掉他的軍隊,燕京城裡的軍隊不滅掉,便不敢揮軍東進遼陽,於是便只能兩相對峙,僵持下來。
完顏亮也明白,僵持對完顏雍更有利,但他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真定府、河間府的軍隊並不足以一舉攻下燕京城,一旦進攻失利,將士損失過大,軍隊潰散,完顏雍趁機南下,局勢對他將更加不利。
所以,即便是僵局,也只能先僵持下去。
唯一可能的變數,便是與宋國議和,兩國暫且罷兵,他方才能在保住汴京的情況下,將所有兵力調往真定府、河間府,收復燕京,而後東進遼陽,剿滅完顏雍。
不過,據完顏亮在臨安收買的內應所報,宋國朝堂上的主戰派主張北伐中原,收復汴京,並一直在積極準備北伐之事,短期內和議是不可能了。
隨後,完顏亮便想出一計,既然宋國要北伐,便讓他們北伐,只要宋軍北伐失利,就能以戰促和,一旦主戰派在宋廷重新掌握權柄,兩國不但能罷兵言和,甚至還能收回被宋軍佔據的城池土地。
就在完顏亮示意臣子,暗中聯絡宋國主戰派,籌劃兩國議和之事時,宋國皇帝下詔,發動了北伐戰爭。
聽聞宋軍聚兵八萬從徐州北上,兵峰直指濟州,完顏亮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