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大名府籌集了很多糧食,要想從潞州、遼州運來太原府,需要消耗大量民力,好在此時已經秋收,各地有許多民力可以召集,實在不行,也可以出些錢,讓商賈參與糧草運輸,據說效果不錯,他們運送糧草的效率比軍隊自己徵召民力運送高很多。
大名府到太原府路途遙遠,北伐軍的糧草運輸問題說不得要讓商賈參與了,這些錢朝廷應該出的起。
慎重考慮之後,辛棄疾派人迅速趕回大名府,協調糧草運輸問題。
另一方面,北伐軍在忻州、太原府大肆徵收糧草,地主、大戶家的存糧餘糧幾乎被強制徵購一空。
但在強制徵購的同時,安撫司也給了他們徵購收據,並承諾他們,一旦中原的糧食運至河東,他們便可憑藉手中的徵購收據以同樣的價格購買同等數量的糧食。
因為這條政策的存在,地主、大戶雖然不是很情願在戰亂之時出售糧食,但還是沒有多少保留的將他們的糧食從糧倉裡搬了出來。
在潞州、遼州、大名府的糧草尚未大批次運到太原府之前,太原府、忻州本地徵購的糧草解決了北伐大軍的燃眉之急。
太原府,介休。
就在糧草物資運到介休之後,薛望隨即率領五萬北伐軍開關南下,沿汾河直撲霍邑。
北伐大軍至,霍邑幾千守軍望風而逃,大軍緊隨其後,奮力追擊。
不日,大軍便沿汾河趕至洪洞縣。
洪洞縣距離平陽府不過五十里,地處汾河河谷河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幾十年來未經戰火,人口眾多,一個縣便頂太原、忻州數縣。
大宋北伐軍攻佔太原府、忻州的訊息,即便介休封鎖,最終還是傳到了平陽府。
平陽府金軍曾經組織過對太原府的進攻,無奈介休在宋軍手中,有重兵駐守,幾次三番,難以攻破,便放棄了北上的打算,他們認為大同府不會坐視太原府丟失,定會從關外調集精兵強將入關,重新奪回太原府,打通整個河東通道,於是便將北上支援的主力調回平陽府附近。
在他們看來,只要堅守平陽府,等待大同府派遣援軍入關,到時候南北夾擊太原府,宋軍將避無可避。
所以,洪洞縣便是金軍防守平陽府的第一條防線。
大宋北伐軍直奔洪洞縣,探知一萬金軍收縮於城內,便逼近城外三里,安營紮寨,組裝攻城器械。
洪洞縣雖是大縣,但卻不是久戰之地,城不高,牆也不厚,易攻難守。
但由於平陽城還需要時間調集軍隊,部署防禦,便不得不派遣守軍在洪洞縣遲滯大宋北伐軍。
五天後,待北伐軍休整準備完畢,日上三竿之時,薛望一聲令下,大軍四面齊攻洪洞縣城。
半個時辰之後,北伐軍攻破南城門,將士衝進城內,展開巷戰。
南城門丟失,東、西、北門守軍聞訊,鬥志立失,聽聞東門攻城宋軍不多,便開啟東門,蜂擁而出,向東逃竄。
守城金軍逃離,洪洞縣城頃刻落入北伐宋軍之手。
而從攻城力量薄弱的東門向東逃竄的六七千金軍並沒能安然逃脫,就在他們亡命奔逃十餘里之後,便陷入北伐軍提前佈置的包圍圈中,全軍覆沒。
洪洞縣一戰而下,城內囤積的糧草物資,自然落入北伐軍手中。
守軍全軍覆沒的訊息當天便傳回平陽府,留守府上下大驚。
平陽府四十多年沒打過仗了,守軍從統兵將領到普通士兵,幾乎都沒有實戰經歷,四十多年來,宋軍從來就沒有進入過平陽府,守軍沒有打仗的機會,和平消磨他們的戰鬥力和作戰的勇氣。
不等留守府令下,平陽府附近四萬金軍全線收縮排平陽城。
一場大戰即將爆發,周邊百姓四散而逃,逃往東西兩面的大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