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宋燕王> 第701章 兩帝共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1章 兩帝共存 (1 / 2)

二月下旬,一支大宋軍隊自北向南渡過黃河,於二十五日抵達興仁府轄下東明縣境內,安營紮寨。

二十七日,諸軍統制赴行營,拜見皇帝趙昚。

三月初六,一個訊息飛馬傳回臨安,朝野震動。

訊息中說,北伐右路軍統帥楊叢義忽然親率十萬大軍進駐興仁府,攜五十員戰將赴行營,拜見趙昚,君臣相聚三個時辰,期間密議天下局勢,當天多數戰將返回駐地,而統帥楊叢義則始終在行營內,截至訊息傳出,仍未曾離開。

大宋天下經不起折騰啊!

得知這個訊息的陳康伯急的差點昏死過去,好一番調理,才緩過氣來,當天便面見楊存中、湯思退等人繼續商議如何平息亂局。

及至深夜,還是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爭論不休。

湯思退認為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太上皇重臨朝堂,那麼大宋就只能有一個皇帝,不在臨安,不在中樞,自然不能是皇帝,堅決擁護趙構重登帝位,力主下詔廢除趙昚,貶為庶人。

楊存中原本也支援湯思退,一國不能有二主,靖康之亂後,是太上皇趙構於大宋風雨飄搖之際,重建了臨安朝廷,護住了大宋半壁江山,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論功勳資歷,趙昚都無法跟趙構相比,即使是在趙昚當皇帝之後收復了失地,收復了汴京。

但如今楊叢義從大名府率軍南下興仁府,聲援趙昚,讓楊存中有了顧慮。

楊叢義的東路軍有多少兵馬,楊存中雖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從楊叢義控制的黃河以北包括整個山東在內的地盤來說,軍隊數量不會少於十五萬人,甚至可能會達到二十萬人。

手裡擁有如此數量的軍隊,楊叢義的決定足以影響天下大局。

按兵不動許久,如今忽然率軍進駐興仁府,那麼很顯然,楊叢義要公然支援趙昚。

趙昚登基年頭不長,羽翼未豐,除了恩師史浩,整個臨安並沒有幾個心腹大臣,況且朝中那些老臣跟趙構的時間遠超過跟他,若無軍隊支援,想要廢除他,也就是一道詔令的事情。

可現在趙昚有手握重兵的楊叢義支援,想要廢除他,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搞不好就是天下大亂,若給北方的金國喘息之機,大宋恐怕就要亡在楊存中前頭!

所以,此時的楊存中開始考慮陳康伯的建議,兩帝共存,設南廷北廷,劃江而治!

太上皇趙構趁皇帝御駕親征在外,重臨朝堂,便已註定大宋天下不可能再平靜,宰相陳康伯匆匆返回臨安就是想從中尋找穩定天下的萬分之一的可能。

可翻遍史書也未曾見到過統一的國家同一時間有兩個皇帝共同執政,更別說有兩個朝廷。

但若不讓天下百姓承認兩個大宋皇帝同時存在,廢除任意一個皇帝,天下立馬便會紛爭四起,剛剛北伐成功,收復汴京等北方失地的大宋便會重蹈靖康之亂的覆轍,到時候丟掉的就不僅僅只是汴京,而是整個大宋!

陳康伯作為大宋宰相,他決不允許這一切發生。

醞釀許久之後,“兩帝共存,分設南廷北廷,劃江而治”的構想在他心中漸漸形成。

不過如何讓趙構、朝臣和百姓接受這個構想,卻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這等事,在幾千年的歷史上並未出現過,南北分治之後,如何消除巨大的隱患,以防南北相互攻殲,並沒有合適的解決辦法。

但對陳康伯來說,解決眼前兩帝共存的問題遠比如何消除隱患要重要的多,若兩帝無法共存,大宋馬上就會爆發戰亂,若解決了共存的問題,雙方就有時間坐下來,慢慢商議如何避免攻殲。

可惜的是,陳康伯的構想一開始便遭到湯思退為首的前朝老臣的猛烈批判,說他是要分裂大宋,居心叵測,紛紛上書,要求罷免陳康伯宰相之職。

趙構是絕對的聰明人,因為北伐,幾支大軍都駐守在北方,李顯忠、吳拱、楊叢義,三人手握三十多萬軍隊,如今大軍在外,局勢未明,而趙昚穩居興仁府,擁護他的也有不少老臣,他們的門生故舊遍佈天下,很多都在地方為官,握有實權,一場成功的北伐,讓趙昚的名望如日中天,臨安雖在趙構手中,卻不敢輕易動他。

陳康伯作為宰相,主戰派首腦,幾年來一直在主持北伐,居中協調,與支援北伐的趙昚幾乎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北伐成功,他的名望在一眾朝臣之中,無人能及,況且他從興仁府率一眾朝臣返回臨安,思慮的是天下,同時也代表趙昚回臨安尋求一個說法。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