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鑫號稱有著幾百億的資產,甚至被認為是未來的首富,他當然有那個錢來造車。
去年就有多個來找他洽談合作的人,但是嚴鑫關於上輩子的記憶中,並沒有那些人的存在,想來是沒有多強的實力,最後被市場給淘汰了,所以就沒有同意合作。
這一次找過來的那位80後,確是有一些印象,也算得上是國內電動汽車裡面的一線品牌——雖然和最厲害的還有一些差距,但至少那個品牌大家都知道。
嚴鑫不是一個很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對自己的商業能力持嚴重懷疑的態度,讓他自己帶著大家走一條路出來,他自己都沒有信心。
他不認為自己能夠投錢搞出一個牛逼的新能源車企業出來。
但真有牛逼的人找過來要合作,那他還是有勇氣跟著的。
所以,人家一找過來,他就已經做出了合作的決定。
當然,答應得沒有快。
他願意跟對方合作,但是需要擁有控股權,股份要超過百分之五十。
另外,他希望那一家新能源車企業落在他老家那個市。
——在老家那個縣肯定是不行的,交通不發達,選擇在那地方沒什麼好處。
但是市裡陸運水運都很方便,建這麼一個企業完全沒問題。
那也算是給家鄉經濟作出了貢獻。
老家那邊,已經多次的表達出,希望他加大投資的意向,他以後還要生活在那裡的,當然也要適當的表達自己的誠意。
能夠給老家提高gdp,當然是最好的。
這兩個要求,讓對方不是那麼的開心,但是嚴鑫在投資金額上面表現的很豪邁,願意拿出來的資金是對方找的那些投資者都做不到的。
啟動資金越多,離成功就越近。
這樣一來,人家又不願意放棄他這麼一個投資者。
經過那幾天的談判,最後還是達成了合作框架。
由鳳安集團投資五十一億,佔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合作成立一家新能源車公司。
這家公司也以“鳳安”為名,而不是以那個80後老闆的諧音來命名。
人家一開始想成嚴鑫這裡拉的投資,其實沒有那麼多,能夠拉到一個億就算是圓滿完成任務。
他一開始想要籌集到的啟動資金也沒有那麼多,十來個億就可以了,不行幾個億也能接受,然後再一步步的來,做出一點成果,就融一次資,什麼天使輪、a輪,b輪、輪一輪輪的來,慢慢的把盤子給做大。
這樣進展會慢一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保證自己對公司的控制權一直在自己的手中。
可是嚴鑫覺得這樣速度太慢了,覺得時不我待,人家競爭對手都已經發展成那個樣子了,還不加快速度,以後連湯都喝不到。
所以他的建議是一步到位,一開始就那麼大投資,砸錢來加快速度,拉近和競爭對手的距離,早一點走到時代的最前列去。
51億,對對方來講,那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是對市值兩三千億的鳳安集團來說,真不是一個多大的數字,嚴鑫這個董事長可以做出這樣的決定。
這也是他要帶著鳳安集團轉型,度過房地產寒冬的重要舉措。
如果鳳安集團企業的股東不同意,他也能夠以私人的名義跟對方合作——不是拿不出那個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