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召見,那就不得不去了。
到了武英殿不只是看到了朱元璋,沒想到李貞也在這。
“臣拜見陛下。”馬尋一板一眼的行禮,“見過恩親侯。”
朱元璋樂呵呵的說道,“本來還想讓你過來一趟,自己倒是知道上進了,這是出息了。”
李貞深以為然的點頭,他也覺得馬尋有了長進,這算是出息了不少。
只是這些人看似對於出息的定義比較低,他們顯然對於馬尋的要求不算高。
朱元璋也聊起正事,“這一趟封王,一口氣封到老十。”
“老十?”馬尋一下子愣住了,“老十也封王?”
不怪馬尋意外,老十朱檀,這個是郭寧妃生的兒子,才六個月。而老八朱梓、老九朱杞,這也才剛剛一歲多一點。
朱元璋就笑著說道,“第一次封親王,只要是咱的兒子,一口氣都封王,閨女都封公主。”
這倒是符合朱元璋的特點,對於子女都是一味的愛護。
這也就是剛剛創立大明很多制度不完善,很多的東西也需要一個過程。
以後朱元璋可能會規定親王、郡王到了十歲才准許封王或者立為世子,但是現在就是沒有那麼多的規矩了。
不過這也是明朝的第一次集中封王,所以規模大一點。
等到第二次集中封王,那就要到洪武中期,這不是到了十歲肯定就立刻封。錯過了這一次,說不定要等十多年。
馬尋問道,“那老八、老九和老十封什麼?”
“潭王、趙王、魯王。”朱元璋就笑著說道,“既然是封王,一口氣都封了,封了王就要準備封功臣了。”
馬尋也在懷疑朱元璋就是自己制定規矩、自己在破壞規矩。
《祖訓錄》去年就開始編纂了,雖然還在完善,可是有些比較大的事情肯定是早就定下來的。
現在還是不要和朱元璋去爭辯這些事情,他是皇帝,自然就是他來做主了。
看到馬尋和李貞都接受這個說法,朱元璋笑著說道,“那你們去文華殿,和標兒商定這事。”
馬尋有些意外,“太子現在開始理政了?”
主要是文華殿特殊,這是儲君辦公的場所,在宮殿裡辦公意義可不一樣。
朱元璋笑著解釋說道,“也不算理政,就是看看批閱過的奏章,有些小事讓他稍微處理一下。你外甥有那個本事,用不著操心。”
隨即朱元璋對小太監說道,“傳步攆。”
皇宮實在太大,在宮裡不好騎馬。所以只靠兩條腿走路肯定有些累,朱元璋、馬尋是沒問題,但是李貞歲數大就可以優待。
李貞也不推辭,確實是因為武英殿和文華殿相距太遠,他走著也累。
“姐夫,保兒這些天在做什麼呢?”馬尋有些好奇的問道,“這些天我跟著淮西人家吃喝、酒宴,保兒倒是沒怎麼過去。”
李貞笑著說道,“我讓他侍疾,就沒準他出去。”
馬尋愣了一下,沒聽說李貞病了啊。
看到馬尋似乎誤會,李貞解釋說道,“保兒不一樣,不好和一些淮西人家走的太近,就裝病了。”
馬尋這才安心,“這倒也是,我本來也是想要不去,只是人情難卻,都是些親近的人家。”
李貞深有感觸的說道,“就是如此,保兒本來就是陛下外甥,現在在軍中根基也深,哪能再和淮西人整天在一起,這不妥當。”
馬尋是一個本分人,李貞同樣也是一個本分人,他們都非常有分寸。
所以朱元璋和馬秀英也時常在感慨,雖然家裡的親戚就這麼倆個了,但是都是省心的,就沒有像他們這樣不用擔心外戚的帝后。
李貞剛下步攆,朱標就走出了文華殿,“姑父、舅舅。”
“臣李貞(馬尋),拜見太子殿下。”
朱標有些埋怨的說道,“姑父和舅舅又見外了,我到底是晚輩,哪能受長輩的禮。”
李貞就笑著說道,“殿下,這是在文華殿。要是在偏殿,臣倒是敢冒昧些。”
這就是屬於工作的時候稱職務了,哪能太子表示親近,這就大咧咧的直接應下來呢,還是要分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