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次明朝北伐,看似是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元人趕出去,可是明軍的死傷也非常大。
去年鎮守北平擋住元帝襲擾的孫興祖在今年戰死,才三十五歲。馮勝去年擅自回師,導致大將於光在蘭州城下被王保保砍去手腳慘死。
在此前徐達和王保保鏖戰之時,胡大海義子胡德濟遭遇襲營時倉皇失措、應對失策之時大軍混亂。
朱元璋等人早就習慣瞭如此,從投身軍伍開始,這一路走有不少兄弟、手足戰死沙場,哪怕是曾經威名赫赫的大將、武藝絕倫的猛將,也逃不掉這樣的宿命。
在結束立刻對死難將士的祭祀之後,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
“這元帝和王保保在和林匯合,塞外地域遼闊,我看遲早還是要打一場。”朱元璋看著一眾將帥說道,“只是這一戰,還得等等。”
其他人也沒什麼意見,元帝和王保保肯定還是要打,只不過目前的問題是要將西南給平定了。
四川的明升、盤踞著雲南的梁王、段氏,那都是接下來的目標,今年就要開始準備用兵,爭取花一兩年的時間拿下。
到那時候,再集結重兵去對付塞外的元帝。
現階段的朱元璋可不會考慮防禦性戰略,現在就是在對元朝小朝廷窮追猛打,不給他們任何的喘息之機會。
馬尋這時候只需要在軍帳中站著,基本上參與不了這樣的軍事會議的話題,他太外行了。
朱元璋看向徐達問道,“朝廷征討明夏,你覺得該以何人為將?”
徐達立刻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當以湯和為將。”
其他人都不好說什麼,明夏基本上就是個小朝廷,理論上來說派遣一員大將率軍去就可以滅了。到時候有了個滅國之功,一切萬事大吉,湯和就可以封國公了。
馬尋一臉的古怪,湯和湯大嘴有不錯的軍事才華,可是放在明軍開國將帥中還不夠瞧。
歷史上的朱元璋給湯和安排了一大堆精兵強將,給他安排好了詳細的出兵路線等等。結果湯和用兵遲緩,偏師的傅友德倒是立下首功。
最為尷尬的是傅友德、廖永忠都打的明夏山窮水盡的主動投降了,湯和還沒有趕到重慶。
鬧劇就是明升投降,廖永忠堅決不答應,因為湯和沒到,只能是湯和去受降。
明明是給湯和安排的封國公的戰役,結果湯和搞砸了,全程沒有打破一城、無功無過。這一戰,倒是傅友德異軍突起。
所以說有些時候機會有了,真不一定能把握住。喂到了嘴邊的功勞,也可能給吐出去。
看到馬尋一直都不說話,朱元璋也不說什麼,主要是因為他知道馬尋在這些話題上參與不了什麼,那就彆強人所難了。
等到其他人離開,朱元璋將馬尋留下,“你吵著要來北平,打算做什麼?”
馬尋立刻說道,“我準備去看看長城,這幾天也讓人在收集此地的人文、習俗,準備收集好資料等,說不定什麼時候能派上用場。”
朱元璋沉默許久才說道,“你做的事情是正事,只是其他人看不出來你的功勞。”
馬尋做的這些事情自然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為了以後的治理打下一下基礎。但是這些事情,真的是看不出來明顯的功勞。
隨即朱元璋又說道,“長城在派人加固,用不著你去多看。”
長城可謂是標誌性的建築,從西周開始就延續不斷的在修築,特別是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
現在的狀況是蒙古貴族殘餘勢力退到塞外,仍自稱大元皇帝,與明王朝分庭抗禮,經常騷擾明的邊境。
但明朝開國之初國勢比較強盛,在內蒙地區,控制了許多軍事據點。
其中主要的有吉林船廠、亦集乃舊城、東蒙的大寧衛,加上元上都開平衛為前進基地,地處黃河後套的東勝位方進入河套的衝要之地,可謂是三個重鎮呈三角形。
元朝現在只剩下嶺北行省,還要面對大明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馬助軍資,以圖反攻。
所以長城現在只是稍微修繕一下,用不著花太多的人力物力。等到朱瞻基主動撤離漠南、放棄開平等地,明朝才需要加大修築長城的力度。
在朱元璋現在的規劃中,漠南等地是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是塞王戍邊,第三道防線才是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長城。
馬尋繼續說道,“上回就沒到這邊來,我還準備找人仔細問問這裡的特產、礦藏。”
“這些自有當地衙門來辦,北平布政使司也會來辦。”朱元璋都頭疼了,“小弟,你做的事情都是正事,我聽著也高興。不過收收心,看看朝堂之事。”
馬尋也頭疼了,“姐夫,朝堂上的那些事情我置身事外都不一定能看明朗。我還是不摻和太多,我現在做的事情也是大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