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800♂小÷說◎網 .】,精彩無彈窗免費閱讀!
雖然事後太子妃、太孫妃知道朱瞻基在孫清揚月子裡留宿的事情,都勸誡了幾句,朱瞻基應承就是那兩日而已,但大家對這事也並沒有太放在心上,畢竟這事雖然不合規矩,但端本宮裡,皇太孫說了算,太子妃也知道孫清揚平日裡並非媚主惑上之人,太孫妃儘管有些心緒不寧,卻也不好把朱瞻基強留下的事情怪罪到貴嬪身上,這事,也就揭過去了。
轉眼間,小郡主瑾瑜的滿月過了,百天即滿,日子已經到了永樂二十二年的六月。
北征的永樂帝已經先敗兀良哈三衛,再敗韃靼大軍,平安抵達了大寧。
大寧,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的封地,寧王朱權自幼聰明好學。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權15歲時,明太祖為防禦蒙古,封他就藩於大寧與燕王朱棣等王子節制沿邊兵馬,稱寧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起兵前,他曾到達大寧脅迫寧王朱權出兵相助,並許以攻下金陵後,與他分天下而治。建文四年六月,燕王進軍金陵,奪取政權登基為帝,年號永樂。即們後,卻隻字不提分治天下之事,後藉口朱權恃“靖難”之變有功,驕恣妄為,將其封地改為江西南昌,盡奪其兵權,當時,寧王朱權年僅25歲。
遭此骨肉相殘的巨創深痛,寧王心灰意懶,韜光養晦,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遊娛、著述、釋道,他多才多藝,對經史子集、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均有涉獵,且戲曲、歷史方面的著述頗豐,有《漢唐秘史》等書數十種。
寧王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所製作的“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
他耽樂清虛,悉心茶道,曾將飲茶經驗和體會寫成《茶譜》。
儘管寧王朱權如此孝友謙恭,樂道好文,循理守法,但永樂帝對他卻頗多忌憚,甚至多年不許他入皇城。
如今,寧王已近五十,而永樂帝早過了花甲之年,在大寧的行宮,從前寧王的王府裡,永樂帝想起前事,想到喃喃自語,“十七弟,莫怪你四哥,國無二君,天無二主,其實,在這個位置上,朕何嘗有一日歡愉?倒不及你寄情山水,琴茶之道,來得逍遙自在……”
“朕不願負天下,只好負你,十七弟,但願你能明白四哥的苦心,明白四哥的不得已,原諒朕的背信棄義。”
“咳,咳——”七月炎炎,即使是夜裡,也仍然酷熱難擋,渾身發冷的永樂帝卻裹了裹厚厚的棉被,待這一陣狂咳過去之後,他開口道:“速召文淵閣學士金幼孜前來。”
這一晚,永樂帝允准了金幼孜之前請求班師回朝之建議,畢竟,自從六月中行軍至答藍木納兒河,慣會逃跑的阿魯臺就領著敵軍消失不見,明軍這邊也是兵士疲憊,人馬勞頓,自己的身體已是一日不如一日。
回師途中,永樂帝又將還京後將軍國大事盡數交付太子,自己要當個閒散太上皇的想法,與他最信任的英國公張輔,首輔楊榮,文淵閣學士金幼孜商議,欣欣然安排著以後的快樂閒散生活。
然而,他終究沒有等到那一天,沒有可能像他內心深處所羨慕的寧王那樣,過一過逍遙自在的生活。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時,永樂帝病逝,時年六十五歲,留下遺詔,傳位於皇太子朱高熾,喪禮一如太祖高皇帝舊制。
一方面楊榮帶著人急馳回京訃告,另一方面,英國公張輔、金幼孜與永樂帝身邊的大內待馬雲為穩定軍心,密不發喪,每日晉見、進食一如常儀,只是一切詔令,皆出自金幼孜之手,一路護喪歸京,共計七日密不透風,直到皇太孫朱瞻基聞訊從京中趕來,才敢將永樂帝崩逝的訊息宣告天下。
這七日裡,金幼孜每天都過得提心吊膽,但凡被人提前知曉一點永樂帝已經山陵崩的訊息,後果就不堪設想。
幸好,有了上一次永樂帝詐死的事情,雖然有七日未見永樂帝露面,得知訊息的人,仍然不敢輕舉妄動。
而楊榮一行人,也就順利的到達京師,將訊息報知了太子朱高熾。
“太子殿下,萬歲爺駕崩……崩於大寧!”
當聽到風塵僕僕、形容憔悴的楊榮嘴巴里說出這句話時,剎那間,偌大的文華殿中一片靜寂,太子朱高熾只覺得腦袋轟然一聲巨響,像是有碎片從頭腦裡炸開,炸的他神昏智迷,五內俱焚。
他的父皇龍馭賓天了?他敬之、畏之,憎他,疑他的父皇,有時他甚至在心裡暗暗盼著崩逝的父皇,真的駕崩了?
在最初的驚,甚至有點喜的如釋重負過去之後,太子心裡的悲傷如潮水湧出,儘管,這麼些年他過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但永樂帝真的崩逝了,他仍然傷心欲絕。
十七年前,他失去了疼愛、寵溺自己的母后,十七年後,他失去了英勇神武的父皇,父皇在最後的日子裡,還惦記著為自己這個不善兵武的兒子,掃平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