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理蔓枝無語中
第107章理蔓枝無語中
穩婆來了,郭良媛卻緩了過來,加之太醫院的婦科聖手趕來藥補血提氣,到底將胎兒保到了農曆六月十七足月生下,這是太子朱高熾的第九子,取名朱瞻垍(音jì),這也是永樂帝因為九皇孫先天略有不足,希望他平安康泰,堅硬皮實如土一般,故而取了垍這個字,為著“其土堅垍,其利悠久”的喻意。
雖是足月生的,畢竟有了那場兇險,九皇孫朱瞻垍生下來只有兩斤八兩,瘦小地同小貓似的,哭聲都微弱的很。
此事過後,太子朱高熾對郭良媛更為憐惜,太子妃也為此向宮中張王兩位貴妃娘娘請旨,以郭良媛端嫻慧至,履信思順晉為東宮良娣。
自此,良媛郭丹宜就成了郭良娣,出了月子,太子妃又諸多倚重,儼然有和李良娣分庭抗禮之勢。
不過,郭良娣生情柔順,雖然晉了位份,得了倚重,平日裡仍然是除了給太子妃請安,太子爺人侍寢,連凝雅園的門都很少出,所以縱然其他嬪妾恨得她牙癢癢,也只能背後說說她的壞話,沒有正面衝突的機會。
至於郭良娣在太子妃面前突然跌倒之事,據郭良娣事後回憶,她來之前喝了一碗茶,一路上都有些暈暈乎乎的,和太子妃說話,站了一會就頭暈眼花,站立不住,以致暈倒。從這碗茶查起,從郭良娣說給她講話的人查起,包括那晚請太子到昭陽殿,最後都指向換郭良娣茶葉的花嬤嬤,而這個花嬤嬤,是永樂四年郭良娣進府時,李良娣指給她的,那會兒正逢太子妃懷著五皇孫朱瞻墡,太子府中一切事宜,由李良娣操勞。
沒等提審花嬤嬤,她就在懸樑自盡了,還包括兩個幫著花嬤嬤跑腿的小丫鬟,也吞金自盡。
死無對證!
太子妃不甘心,又查花嬤嬤及這兩個小丫鬟的家人,結果發現,其中一個小丫鬟就是花嬤嬤的侄女,另一個,拜了花嬤嬤做乾孃,而這兩個小丫鬟,正是去年七月底,百花會那日,在客舍裡給孫清揚抬水的兩個,因為平日都是在凝雅園當差,而那會兒,郭良娣因為身子不適,沒有去百花會,所以當時查百花會上所有的丫鬟,凝雅園不在其中,結果漏了她們兩個。而花嬤嬤的子侄,這兩個丫鬟的父母、兄弟姐妹,所有的家人,早在出郭良娣這事前,就搬離了京師,不知去向。
和花嬤嬤扯得上干係的李良娣,自將花嬤嬤指給郭良娣後,就和她沒有任何特殊接觸,平日往來,也都是當著人前,吩咐和凝雅園相關事宜。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李良娣和此事有關。
像是撥開層層迷霧,以為能夠看到真相,結果發現只是海市蜃樓,太陽出來,霧氣消散,一無所獲。
什麼人,如此思慮長遠,細枝末葉,全部都算好了?
這麼些年,太子妃都沒受過這樣的挫敗,對方像是知道她做事的風格,一步步,一樁樁,都想到了她的前面,她剛找到一點線索,就被掐斷,剛有點眉目,就成了一片混亂。
太子妃張晗覺得心力交瘁,她拉著單嬤嬤的手,“嬤嬤,你說究竟是誰呢?”
單嬤嬤更沒有頭緒,懷疑郭良娣吧,她為此事險些一屍兩命,而且,儘管晉了位份,仍然像從前似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傻子才會幹這樣損人更傷己的事情。懷疑李良娣吧,花嬤嬤雖是她指的,可查無實據,總不能為著花嬤嬤是她分派給郭良娣的,就斷定此事與她有關,屈打成招。
只可能還有一個人,隱在暗處,但如此一箭三雕的計策,究竟是誰想的,難道和漢王有關?都知道太子妃是太子爺的左輔右弼,太子爺能夠坐穩太子之位,太子妃功不可沒,要是讓他兩人起了嫌隙,最大的利益就是漢王。
一起到漢王在府裡埋下這許多暗樁,單嬤嬤不寒而慄。
她能夠想到的,太子妃如何能想不到?所以當單嬤嬤在她手心寫了個“漢”,太子妃就點點頭,“也只能是他了,只怕這府裡還有他的人,嬤嬤平日裡,也要幫我盯緊一些,前陣子瞻兒遇刺一事,怕也同他脫不了干係,這明的暗的,只怕他是勢在必得了。”
“解大人之事,是不是也同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