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票房榜單:
第一名:《驅魔》,上映年份:1973年。
全球票房:4.3億美元。
在旁邊的小格中,古文華用紅色小字標註:經過多次通貨膨脹,換算後,票房約30億美元。
第二名:《巨鯊》,上映年份:1975年。
全球票房:4.9億美元。換算後為28億美元。
表格很長,一格格讀下去,第三、四、五名分別是《巨鯨》《它》《異形物語》。後面也都是些耳熟能詳的片子,如《招魂實錄》《3ringring》等。商葉初在大量掃閱恐怖片時,大多數都看過。
“這表格上的片子我大多數都看過。”商葉初知道,古文華接下來要說的話肯定和這個榜單有關,“你是想說,《規則雜貨店》和這個榜單上的片子差別太大了嗎?”
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大量閱片後,大腦對電影的審美會變得麻木。一看到這個榜單,數不清的相似情節頓時在商葉初的大腦中升騰而起。閱片時的審美疲勞又回來了。
“這部劇本確實和傳統的恐怖片有些差別,但我覺得設定上很新穎,也許可以試試?”商葉初伸出指頭,輕輕叩了叩古文華的手機螢幕,“就拿這個榜單來說,這裡面的許多電影,在當時也是開創性的……”
古文華坐了幾百裡的車跑回來,無論他的結論是對是錯,商葉初都無法對他說重話。雖然是質疑的語氣,但並不咄咄逼人。
古文華搖了搖頭:“那不一樣。葉初。”他站起身,看起來想走到商葉初身邊近距離指點,但上身傾了傾,又不動了。
商葉初翻翻揹包,隨身的筆記本還在。商葉初把它摸出來,和手機一起遞給古文華:“在紙上寫試試?”
古文華看起來鬆了口氣,坐下身開始在紙上寫寫畫畫:“我在車上的時候,統計了全球恐怖片票房前一百名——”
古文華在白紙上勾畫出一個簡單的表格,寫下了三行字:
閤家歡結局;
悲劇結局;
開放式結局。
寫完這三行字後,古文華提筆,在“閤家歡結局”後面,寫了一個大大的“65”。
“這麼多?”
恐怖片以觀眾的恐懼和驚悚為狙擊取向,沒想到居然有六成以上是喜劇結局。這讓商葉初有些驚到了。明明在看電影的時候,沒感覺有這麼多來著。
古文華又在“悲劇結局”和“開放式結局”後,分別寫了一個“20”和“15”。
商葉初有些明白了:“你覺得《規則雜貨店》的結局太過陰暗絕望?”
雖然票房是個千變萬化、誰也無法掌握的東西。但從簡單粗暴的機率角度來講,喜劇結尾的恐怖片,成功率看起來比悲劇結局和開放式結局加起來都要高。如果古文華是因為結局而不看好這部影片……
“不只是結局的問題。”古文華扯掉畫著表格的這頁紙,“這個劇本整個的,從商業電影的角度來看,完全不合格。”
古文華揉了揉腦袋,看起來有些煩躁:“對不起,葉初,我不是質疑你的眼光——這樣吧,你覺得你看過的最恐怖的恐怖片是什麼?”
商葉初腦海中一下滑過許多部電影。奇形怪狀的鬼怪在腦皮層裡爭先恐後地舉手,最後,半個被蛀空的腦殼登頂了。
商葉初堅決道:“《蠶食》。”
古文華稍稍一愣,隨即露出笑容:“那部確實挺嚇人的,你膽子真大……你知道《蠶食》的票房嗎?”
這個商葉初還真不清楚。不過反正不在全球前一百的榜單上。
商葉初搖搖頭。
“我也不知道。”古文華輕聲道,“我們打個賭怎麼樣?葉初。”
古文華在高三伏身邊練了幾個月,膽子倒是見長。
商葉初被勾起了點興趣:“賭什麼?”
“你說出一部你覺得很爛的恐怖片。我來比較它和《蠶食》的票房。如果我猜對了,就算我贏。如果我猜錯了,就算你贏。”
“賭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