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就是在荒唐與混亂中開始的。
雖然動盪與荒唐不斷的上演著,但結果還好,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就在全世界的注意力被光之國給吸引的同時,世界各地的風雲變幻著。
先是捷克的杜布切克上臺後,迅速展開改革,在調整一些官員的時,還調集一些專家、學者,抓緊起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意見。雖然意見還沒有出臺,但是眾所周知,旁邊的鄰居匈牙利就是最好的模仿物件,畢竟,在過去的十年中,匈牙利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經濟惡化的捷克斯洛伐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一年,布拉格的春天開始了。
就在布拉格迎來春天的時候,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立,總部設在科威特城。
與此同時,在西貢,1月30日春節這天夜裡,7萬多名北越士兵和游擊隊員發起大規模進攻時,南越方面有超過一半計程車兵和警察都在休假。
不僅如此,他們還同時向100多座南越城市、城鎮和軍事基地發起了攻擊,讓人感到整個南越都要落入北越之手。在溪山,超過6000美軍被數萬北越軍隊包圍。
世界就是這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向前行進著。
而對於許多普通人來說,他們並不在意世界的變化,但是對於身處官邸的李毅安來說,他卻不得不面對這一切。
“……春節攻勢的最大勝利就是讓河內在心理上戰勝了美國人。春節攻勢後,美國人不再相信約翰遜總統關於“勝利即將到來”的承諾。”
翻看著手中的簡報,李毅安的眉頭緊鎖,在做出這個判斷的同時,他想到了這場攻勢帶來的一系列的影響。
春節攻勢後,美國拒絕了向西貢繼續增兵的請求。而與此同時約翰遜,也因為民眾對他的反對,選擇放棄了今年的總統大選。明年尼克松總統上任後,他開始認真地考慮如何儘快結束這場戰爭。
並不是認真考慮,事實上,在競選的時候,鑑於國內反戰情緒高漲,尼克松就向選民保證將制定快速結束戰爭的秘密方案。尼克松的外交政策的優先考量是結束越戰。
然後呢?
很快,這場戰爭就會結束。
尼克松讓美國擺脫了戰爭的“泥潭”。也讓他讓美國在越南徹底的陷入了失敗。
在心裡回憶著曾經看過的資料,李毅安的眉頭越來越緊,在未來的三年裡,美軍會一點點的從西貢抽身,先是停止增兵,然後是撤軍,接著是宣佈不參加地面戰爭。
至於什麼戰爭西貢化,根本就不是扯淡。
離開美軍的支援,西貢的軍隊根本就撐不了多久。至於什麼巴黎和平協約,也是廢紙一張,壓根就沒有任何約束力。
等到美軍完全撤出之後,很快,作為簽字方的河內,就發起了全面進攻,短短几個月後,南越作為一個國家就玩完了。
回憶著這一切,李毅安默默的站起身,然後在書房裡踱著步子,最後又站在窗邊,和往常一樣,將目光投向窗外,然後思索起來。
就這樣思索了好一會,他才重新走向辦公桌,然後取出另一份報告,這是外務部的報告——關於強化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建議。
這份報告是由軍方、外交部、官邸辦公廳共同擬寫的,這一建議最早成形成於2年前。
東南亞條約組織,是十三年前在暹羅成立的集體防衛組織,總部亦設於曼谷。東約組織有九個成員——SEA、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暹羅、大馬、菲律賓。
在東約組織成立後,由於大部分的成員國對軍事事務的貢獻極少,導致前者在這方面很快地就變得無足輕重,美國在組織內的成員資格為其在越南戰爭提供了依據據,但組織本身的響應協議卻很模糊。
儘管當初西方國家組建東約組織的時候,曾有意把它發展成為東南亞版的北約。協調各成員國的軍隊,以達到集體防禦組成一個西太平洋防禦體系的目的。
但是跟北約不同的是,東約組織並未設立一支接受統一指揮的軍隊。頂多只是進行進行聯合軍事訓練,僅此而已。
但與之相對應的是,東約組織的成員國在改善社會和經濟等問題上,都取得許多進步,這些活動是SEA的國際開發署在這一框架內,促成資訊、文化、教育及勞工活動委員會監督實施的。
實際上,在過去十二年間,SEA透過東約組織加強成員國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提高它們在國際上的威望及影響力和地位。
但是,李毅安的目標並不僅僅只是如此,早在當年加入東約的時候,心知其未來命運的李毅安,就制定了“田氏代齊”的策略。
就是取代美國在東約組織中的影響力,最終把這個美國構建的平臺,變成自己的平臺。
而美國和澳大利亞加入這個組織的目的,是獲得參與越戰的合適理由。
等到他們撤出西貢之後,可以讓他們退出這一組織,而法國、英國也會相繼退出,畢竟,他們並不願意在東南亞承擔任何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SEA就會成為組織中的龍頭老大,到那時候,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調教這一組織,比如成立東約集團軍,建立真正的集體安全體系,這是在軍事上的,還有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整合。
東約……最終會演變成類似歐盟之類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