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龍機場西北的冰原上。
白志成站在那裡,眺望著遠處無盡的冰原。
風呼嘯著,帶著刺骨的寒意,這是隻有南極才有的風。狂風彷彿要將他整個人吞噬。他的手指緊緊握住滑雪風箏的操縱桿,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風箏在他頭頂上方展開,像一隻巨大的白色翅膀,隨著風的節奏輕輕擺動。他的心跳得很快,彷彿要從胸腔裡跳出來。他知道,這一刻終於來了。
一年多的準備,無數個日夜的汗水與堅持,終於要在這片冰原上得到驗證。他低頭看了看腳下的滑雪板。這些裝備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能否成功穿越南極的關鍵。
風突然變得猛烈起來,滑雪風箏在風中劇烈抖動,彷彿要掙脫他的控制。白志成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他的身體微微前傾,雙腳穩穩地踩在滑雪板上,雙手緊緊握住操縱桿,調整著風箏的角度。
風的力量透過風箏傳遞到他的身體,帶動著他向前滑行。冰原在他的腳下飛速後退,耳邊只剩下風的呼嘯聲和滑雪板與冰面摩擦的沙沙聲。
“對,這是這樣,這比車快多了……”
白志成興奮的叫嚷著的時候,在應龍穹頂的試驗室內,陳方凱正坐在一張堆滿檔案的桌子前,眉頭緊鎖。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著,電腦螢幕上顯示著“生態圈1號”的試驗資料。資料密密麻麻。他的目光在螢幕上掃過,試圖從中找出一些有用的資訊。
“生態圈1號”是應龍穹頂最重要的實驗專案之一,旨在模擬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為未來的月球基地做準備,而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星際移民。
不過,“生態圈一號”只是模擬大環境,真正的試驗是在“月球2000”試驗室裡進行的,那裡面積更小,也更封閉,其完全模擬月球的環境。,
然而,最近的資料顯示,系統內部的氧氣含量出現了異常的波動。
“一號試驗室的氧氣在減少。”
陳方凱知道,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整個實驗可能會面臨失敗的風險。
“查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嗎?”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是之前設定的用於支援植物生長的微生物導致的,經過初步調查發現這些微生物消耗了超出預期的氧氣,
而且建築物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吸收了微生物排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從而讓整個環境中的氧氣徐徐減少。”
一旁的程志遠博士回答道:
“現在,我們正針對上述種種問題進行研究,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工程,首先需要清除微生物,用塗料封閉了所有的混凝土表面來防止其吸收二氧化碳。”
聽著程志遠的解釋,陳方凱一邊看著電子計算機上的資料,一邊思索著。
人們對到混凝土的各種東西的認識都很天真,生物圈一號的設計步子邁得太大,為了進行這個試驗,他們在冰原上建立了這座城市,試圖將它與地球隔絕了。
這裡的環境在模擬太空,甚至所有的土壤都模擬月球,可是結果呢?
“我們不應該用地球去模擬月球。”
陳方凱說道:
“就像混凝土,在月球上是沒有它的,所以,要用環氧樹脂給它塗上,還有微生物支援植物生長,任何生物都需要消耗氧氣,在太空中,每一個氧分子都是極其寶貴的,所以,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說著這些建議的時候,陳方凱感到一陣疲憊襲來。實驗的壓力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他翻開桌上的報告,仔細閱讀著每一行資料,試圖找出問題的根源。
“是的,博士,我們對於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長,還沒有任何認知,這一點很困難,這個問題不解決,想要模擬太空環境是非常困難的。”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
陳方凱喃喃自語著。
“需要在近地軌道先建立一個空間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