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太空中,一艘太空飛船正沿著登月軌道向著月球飛去,飛船如同一顆孤獨的流星,在無垠的虛空中劃出一道靜謐的軌跡。
宇航員們透過舷窗望向那顆逐漸放大的星球,心中充斥著某種渴望,儘管從尺寸上來說,月球飛船稍遜於美國的阿波羅飛船,總重量只有35噸,而且服務指令艙也相對較小,但得益於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那些堪稱魔術師的工程師們的設計,它的內部可用空間,甚至比阿波羅還稍微大一點。
雖說受限於發射能力,空間大不一定能多裝東西,但至少可以讓乘員有更寬鬆的活動範圍,畢竟,他們要在太空中飛行三天才能抵達月球。
在整個飛行過程中,以高秉涵為首的飛行小組,一直與地球保持著聯絡,時而透過的電視直播的方式,與地球分享著他們的飛行。
人們透過攝像機的鏡頭,可以看到飛船不斷的駛離地球,藍色的地球距離他們越來越遙遠。
很多人都感受到那種孤獨感。
“這或許就是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的旅程中凝視大海時的感覺吧。”
電視裡主持人用充滿感慨的語氣說出這番話時,電視畫面中,藍色的星球從太空中看去是那麼的渺小,美麗且神秘。
與美蘇兩國電視傳回的畫面模糊不同,得益於先進的電視轉播技術,他們傳回的畫面更清晰,人們可以透過電視,更直觀的看到地球的模樣。
地球上,人們一直在關注著太空,在英國和歐洲的某些街頭塗鴉上,也出現了月球飛船的塗鴉。
人們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為太空中遠航的飛行任務小組祈禱著,祈禱著他們能夠成功著陸,然後再成功的返回地球。
“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會向月球派遣任務小組,拯救美國宇航員。”
去年,當美國發射阿波羅飛船的時候,蘇聯官方曾如此對外宣稱,看似大方的話語更多的是諷刺。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一旦任務小組無法安全返航,那麼,他們就會被滯留在月球,然後慢慢的死去!
三天,瞬間即逝。
12月29日。
飛船終於抵達了月球,人們又一次看到了月球。
此時,地球上的幾十億人也透過電視一同看到了月球,儘管從月球傳來的訊號有幾秒鐘延遲,但是人們還是站在那裡,看著月球。
“這就是月球啊!”
在大學的教室裡,趙鄉銘和同學們一起擠在電視機前,看著電視裡的畫面,他們看著月球時,無不是帶著某種嚮往。
很快畫面切換到直播室,在直播室內,林破虜,他是年齡最大的宇航員,也是SEA的6號宇航員,他是第6個進入太空,他手拿月球飛船的模型,向人們介紹著登月的過程:
“登月艙分離後,會進行一次姿態矯正,然後兩艘飛船會拉開距離,在發動機的幫助下,登月艙將飛向月球表面,嘗試進行危險的登陸。”
這一刻,所有人的心情都是共通的。
無論是地球,還是月球。
“這就是月球了。”
當領航員莫里西尋找到登月點後,任務指揮官高秉涵開始控制登月艙“希望號”與指令艙分離,高秉涵和莫里西乘坐登月艙,在月球軌道上空調校軌道準備降落月球表面,並逐步降低高度,而漢斯則留在指令艙中繼續繞月飛行。
飛船進入月球引力範圍後,開始調整姿態,準備進入下降軌道。
與此同時,地球的電視中傳出主持人的話語: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屏住呼吸,為他們祈禱!”
現在,最危險的階段開始了!
在數十億地球人為他們祈禱的時候,
登月艙的主發動機點火,噴出淡藍色的火焰,推動飛船減速。艙內的重力逐漸減弱,宇航員們感受到身體微微漂浮,但他們無暇顧及這些,全神貫注地監控著各項資料。
“下降軌道確認,高度十萬米,速度正常。”
莫里西的聲音透過通訊系統傳來,冷靜而清晰。
“準備進入最終下降階段。”
高秉涵的聲音沉穩有力,目光緊盯著面前的儀表。
飛船開始緩緩下降,月球的表面在舷窗外逐漸清晰。坑坑窪窪的地表、巨大的環形山、以及一片片灰暗的永夜區,都在用最直觀的方式傳達著這顆星球的古老與神秘。
“萬戶角,交流電壓有些不穩。”
指揮中心內,負責交流電的職員檢視著資料後,衝著飛行指揮官伸出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