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福中要知福。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就是傳統制造業最大的問題——很多產品是一次性投入,長時間使用。
李奕軒想了想反駁道。
“爸,這些我都明白,但是我們現在的市場並沒有飽和,是內部還是外部市場,市場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想了一下,他又補充道:
“而且很多產品都在不斷的更新換代,市場對於各種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改變,”
點了點頭,李毅安說道。
“你說的很對,我並不否認這一點,但是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傳統制造業,已經到了發展的瓶頸,或者即將到達發展的瓶頸。
在這種情況下,完成新舊產業的交替,就是極其必要的,畢竟當新興產業淘汰舊產業的時候,它有時候會來的非常突然,甚至會讓你措手不及。”
李毅安之所以會這麼說,因為在另一個世界,蘇聯就是被新興產業給淘汰的例子——蘇聯繼續用他們的傳統思維在那裡用鋼鐵,汽車等各種各樣的重工業產品在那裡堆積著數量的時候,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在這種變化之中,蘇聯走向了末日。
在大國之間的競爭之中,很多時候,失敗並不複雜,僅僅只是點錯了科技樹,或者選錯了發展方向。
當大量的財力和資金用於重複建設或者浪費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物上的時候,失敗就是在所難免的。
在心底感慨著蘇聯談不上美妙結局,李毅安說道:
“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提前完成新舊生產力的交替,從而確保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處於真正的遙遙領先的地位。”
什麼是真正的遙遙領先?
就像現在在電子計算機以及積體電路等相關領域的技術發展,sea就是遙遙領先的。
但是這種遙遙領先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嗎?
李毅安並不清楚,不過他所需要的就是確保這一點,比如,透過推動電子計算機以及積體電路的產業化發展,促進相關領域的全面發展。
為什麼在另一個世界,美國在電子計算機以及積體電路上最終相對於蘇聯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歸根到底,就是因為美國在這一領域上開闢了極其成熟的民用市場,使得民間的資本願意投資這一領域,從而促進了這一領域的發展。
透過民用市場的技術進步去反哺其在軍事,航天等各個領域應用,而軍事以及航天等領域的前瞻性尖端研究又促進了民用市場的發展。
是市場推動了這一切,也是在市場的推動下,電子計算機以及積體電路,網際網路成為了新生產力的核心。
或許未來的道路並不確定,但是李毅安得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摸著鷹醬過河。
既然有美國的成功經驗可以學習,那就依著葫蘆畫個瓢唄。直接選擇拿來主義就行了。
正是因為有了美國的試錯,讓李毅安看到了新的機遇。
“目前來說,傳統制造業已經達到了其瓶頸期,與其在這種瓶頸期裡死磕,不如果斷的擁抱新生產力,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傳統制造業,
畢竟,傳統制造業也是基礎的一部分,在新生產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的時候。
我們一邊要去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推動新生產力的成熟。
另一邊呢就是深挖傳統制造業,利用美國介入越南後,驟然增加的龐大需要,來推動傳統制造業的發展,再獲得豐厚的戰爭紅利。
與此同時,透過這一市場,傳統制造業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用於完成未來的轉型。”
點了點頭,李毅安突然感覺這麼多年以來,只欠美國一句謝謝,畢竟,sea基本上都是踩著美國上位的。
早期的發展是利用美國戰後結婚潮以及嬰兒潮發展起來的,在經濟進入某一個瓶頸期的時候,美國佬又要在東南亞全面介入,未來的十幾年裡,源源不斷的訂單會湧入sea。
最終曠日持久的越戰會讓美國的經濟陷入衰退,如果不是因為家底夠厚的話,那麼,美國崩潰肯定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sea將會在美國的這場戰爭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不僅將會擺脫平靜期,而且還將會進入新的時代。
看著父親,李奕軒想了一下,然後問道。
“可是,父親,我明白您的意思,是利用這場戰爭進一步發展我們的經濟。可是……我們難道就不需要考慮安全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