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赫魯曉夫按慣例在黑海之濱索契療養。
此時的莫斯科,遠不如黑海之濱溫暖,空中陰雲籠罩著這座城市,似乎徵兆著不祥。
在莫斯科的一間別墅裡,謝列平開口詢問道:
“都已經準備好了麼?謝列斯特會同意?一旦基輔那邊堅決反對的話,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
他口中的謝列斯特是烏克蘭第一書記,也是烏克蘭幫的核心。
“按照赫魯曉夫的說法,已經七十歲的他也一樣是老頭子。”
勃列日涅夫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扯到了他的年齡上。赫魯曉夫早在提出取消“幹部終身制”時就多次公開表示打算退休,甚至計劃在兩年後交出領導權,但這一決定卻引發了一些人的緊張情緒。
原因無他,他們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可以為祖國服務一輩子。現在有人剝奪他們的這個權力,他們當然是極其不滿的。
“當然,這並不是年齡問題,更重要的是他之所以要趕走富有經驗的領導幹部,是為了個人的獨斷專行,在過去的幾年中,他犯了很多錯誤,他的這種獨斷專行的行為,誰都無法阻擋他。”
謝列平認可的點頭,這正是他參與其中的原因,而勃列日涅夫還在那裡自顧自的說道,
“同志們都對我們抱有很大的希望,並且正確的理解了我們的苦衷,蘇斯洛夫、波德戈爾內、謝列斯特都明白,當前祖國碰到的問題根源在哪裡。”
謝列平是非常年青的,所以,年齡問題是無法觸動他,而勃列日涅夫並沒有隱瞞年齡上對很多人造成恐慌,這正是大家支援他的原因。
與此同時,又著重強調了赫魯曉夫犯下的錯誤,並且徵求謝列平的意見:
“舒立克,你認為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
謝列平當機立斷的回答道:
“既然現在,馬裡洛夫斯基已經站到我們的一邊,那麼,我們應該請他回到莫斯科,正式表明我們的看法。”
政變成功與否,軍隊的作用至關緊要,因此有一個人的存在將發揮著決定性作用,那就是軍方領導人,蘇聯的國防部長馬裡洛夫斯基的態度,如果他不同意發動政變,任憑倒赫派如何折騰,對於赫魯曉夫而言,都是無傷大雅的行為。
此前赫魯曉夫為了節省開支,發展高科技武器,緩和與歐洲的緊張氛圍,一意孤行的進行了大規模裁軍行動,這樣本來就對軍隊把控一般的他逐漸喪失了軍隊的信任,也讓馬利裡諾夫斯基最終成為了倒赫派。
這正是他們之所以決定實施計劃的根本原因。
得到想要聽到的答案後,勃列日涅夫又問道:
“這是個好主意,那麼舒立克,誰去把他請回來呢,這需要一個合適的人選,每個同志都有合適的地方。”
謝列平看著勃列日涅夫,脫口而出道:
“伊里奇,你是第二書記,這個人選當然是你最為合適。”
“我?”
勃列日涅夫臉色一僵,一副對赫魯曉夫有所畏懼的模樣,正如同很多人對他的印象,性格是隨和的,立場是不堅定的,觀點不鮮明的,他的耳根子有點軟,很容易被他人左右。
而這也是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參與其中的原因——赫魯曉夫雖然很器重勃列日涅夫,但他又常常表現出對勃列日涅夫的“嫌棄”。
正是這種時不時的否定,讓已經身為繼位候選人的勃列日涅夫感到不安,同時也對赫魯曉夫產生了不滿情緒。
更重要的是,勃列日涅夫自認為能力超群,希望站到臺前處理一些國家公務,但赫魯曉夫卻總是要求他負責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黨務工作,這讓他常常產生一種壯志難酬的感覺。
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也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勃列日涅夫最終決定效仿赫魯曉夫,也搞一場奪權政變。
在過去的幾年中,他收集到了太多人的不滿,所有人,從各加盟共和國到莫斯科,所有人都對赫魯曉夫充滿了不滿。
他看到了大家的不滿,也看到了機會,當然也看到各方勢力比如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尤其是謝列平,在過去的幾年中,赫魯曉夫提拔了很多年青人,那些年輕領導人在謝列平的扶持下成長,都出身與共青團幹部,對他十分忠誠,他們擔任很多重要的高層職位。國家安全機關、內務部、電視臺、塔斯社到處都是謝列平的勢力。他們都不會容忍彼此成為克里姆林宮的主人。
在這種情況下,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左右的勃列日涅夫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和往常一樣,勃列日涅夫又一次表現出了他的軟弱。
“我並不合適,謝列斯特更加合適,他是烏克蘭部長會議主席,烏克蘭的第一書記。出身烏克蘭值得信任,資歷上也沒問題。”
勃列日涅夫提出一個人選,乃是蘇聯境內最強大的地方首腦。嗯,這個時候,還沒有俄羅斯總統,也就是說,龐大的俄羅斯是沒有領頭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