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名鼎鼎的“廚房辯論”也是基於人民的生活的,相比於二戰前單純的宣傳,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都試圖用生活水平去證明自己的優越性。
其實,這恰恰是冷戰最令人感慨的地方。
因為即使是美國那種國家,也在竭盡全力的證明自己的優越性,而蘇聯更不用說,同樣也是如此。
那種擦脂抹粉式的,那怕是本國民眾忍飢挨餓,也要透過刻意的宣傳來維護形象式的競爭,是不存在於兩國之間的。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冷戰……確實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無論是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都或主動或被動的不斷提高改善人們的生活。
也正是在冷戰的大環境下,普通人才有了基本的統戰價值,而不是創造價值的騾馬。
看著少校站在地圖前,順著他的目光看去,葉夫根尼說道:
“少校,你指的是非洲嗎?我們和埃賽俄比亞的合作,就使我們獲得了大量的糧食。”
“但是這還不夠,遠遠不夠,我們……”
恰巴科夫斯基說道:
“我們需要更多的糧食!”
我們需要更多的糧食!
“而非洲,是我們唯一的能夠獲得糧食的地區……”
少校的判斷,讓葉夫根尼想了想,回答道:
“那麼這也是赫魯曉夫要訪問埃賽俄比亞的原因了?為了糧食?”
現在赫魯曉夫並不僅僅只是訪問埃賽俄比亞,還有敘利亞和埃及。
從表面上來說,似乎是一次再正常不過的訪問,可實際上就是……為了糧食!
“糧食!”
在前往埃賽俄比亞的飛機上,赫魯曉夫的眉頭緊鎖著,他看著機窗外的大地,說道:
“去年,我們被一粒糧食伴倒了!”
去年搬到蘇聯的何止只是一粒糧食。年蘇聯的糧食產量減產接近1/3。幾千萬噸的損失,讓蘇聯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是讓民眾捱餓還是進口糧食?
最後赫魯曉夫選擇了後者,一邊加大從衣索比亞進口糧食的力度,而另一邊又拿出了黃金從西方市場購買了400萬t小麥和麵粉。
為了進口這些糧食,他們不得不拿出數百噸黃金!
即便是如此,蘇聯仍然不得不恢復配給制,以保證人們不至於捱餓,而物價的上漲,也讓百姓們怨聲載道。
當然對於百姓們的怨聲載道,赫魯曉夫是不曾知曉的,但是他卻很清楚,拿出大量的黃金購買糧食的做法是不能夠持續的。
“所以,我們需要擴大我們的糧倉。”
隨同赫魯曉夫一同訪問的米高陽看著機翼下方的大地說道。
“衣索比亞,至少就現在而言,這裡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在幾年前,當赫魯曉夫要開闢非洲的糧倉時,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但是現在哪怕是最頑固的人,也不得不去稱讚赫魯曉夫的眼光。
經過幾年發展,埃賽俄比亞已經成為蘇聯最大的糧倉,蘇聯的拖拉機在這裡開墾著土地,蘇聯的推土機在這裡建設著水利設施,蘇聯工廠製造的農業機械在這裡的土地上耕作著,灌溉著。
還有蘇聯的化肥提高了這片土地的糧食產量。
也正是在蘇聯的幫助下,現在的衣索比亞,一躍成為非洲的農業大國,但所有的一切並不是沒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