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講臺上,看著教室裡的幾十個孩子,李毅安笑道:
“沒錯,就是我,不用那麼驚訝。”
然後,李毅安回頭看了看牆上的掛圖,是漢朝的疆域圖,李毅安並沒有看課本,而是問道:
“誰能告訴我,我們的課上到什麼地方了?”
他的話音剛落,就有一個男生舉手回答道:
“閣下,老師這節課講的是漢朝。”
“漢朝……”
沉吟片刻,李毅安看著教室裡的孩子們,其中大多數都是亞洲面孔,於是便說道:
“我想有不少同學的家長,曾告訴過你們,你們是漢人對吧!”
學生們紛紛點頭,無論是有意或者無意,父母總會告訴孩子這一點。這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事情,不是刻意,而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的表態,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下意識的,無關其它,只是一種本能的情感。
“我同樣也是。”
看著講臺上的歷史教科書,李毅安並有去翻動它,他並不想去講授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問出了一個問題。
“那麼,你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叫漢人嗎?”
看著面前的孩子們,李毅安問道:
“漢人的漢來自漢朝,是因為劉邦呢,他曾經被封為漢王,漢王封地呢……是在漢中,而漢中的名字呢?來源於漢水,而漢漢水之所以叫漢水,是因為它與天上的銀河的走向一致,而銀河在古代被稱為“漢”。”
在李毅安娓娓道來講述著“漢”的來歷時,孩子們無不是聽得有些入迷了,不論他們是亞裔還是歐月末
“而這出自詩經,詩經·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漢”就是星星的意思。”
別說是學生了,就連同一旁的校長和老師,也都被這樣的解釋給驚呆了,雖然他們瞭解“漢”的由來,但卻沒有如此理解過“漢”。
而李毅安仍然在那裡給孩子們上著課。
“後來呢,漢朝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一個國家。
如果你是一個漢朝人,你可能呢會跟隨張騫出使西域,開闢過絲綢之路!
你可以在衛青,霍去病的率領下征討匈奴,威震塞外!
你可能讀著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對帝國的繁榮盛景感到自豪。
西漢名將陳湯有句話流傳至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而漢朝的強大,使得我們很多東西呢,都打上了“漢”的印跡的。
漢族,漢人,漢字,漢服,好漢!”
說到“好漢”時,李毅安甚至笑著豎起了大拇指,他的臉上盡是驕傲,不僅僅是他,隨著他的解釋,孩子們的臉上同樣也流露出了驕傲之色,那是對自身血脈的驕傲,還有的是對那份厚重歷史的嚮往。
“晨曦暮靄,歲月更迭,今天2000年的漢風,依然帶著古老文明的餘溫,讓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內心從容堅定。同時呢,他也提醒著每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是來自銀河的星星。